•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7-02 17:37:04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养老网 养老]全国3153万事业编制人员预计下个月起将参加社保,一者似乎表明这么庞大的事业编制人员长期游离在社保之外,二者似乎养老并轨已经水到渠成,顺利“通车”。不得不说,这其实是一种错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其实是“管人”的法规,虽然有关于社会保险规定设计,但是更着眼于事业单位及从业人员相互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如果非从保障的角度来看,最大的作用大概也只是设计社保办法的上位法律依据之一,与具体的办法是“方向标”与“路线图”的关系。当然,舆论急于将条例的出台定位于“实质性进展”,终归还是期待社保的公平有更切实的动作。
         
        问题是事业单位社保的瓶颈并不在于立法,需要的恰恰是真金白银。首先,这个貌似庞大的3153万人中,教师超过1200万,医务工作者达到900多万,二者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不管这个群体的社保怎么建立,如果切身的利益受损,将会给教育与卫生造成很大的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怎么并轨,除了技术问题之外,也是利益的博弈,并轨并不意味着是“低就”,而是一个相对合理都能接受的区间。养老“多轨制”的被诟病,并不是因为“财政养老”太高了,而是其他群体太低了。如果靠切割群体的利益来完成并轨,恐怕只会是“双输”的结果,推进起来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次,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是财政预算,其社保不管以什么方式统筹,公共财政都要拿大头。现实是,并非所有的地方事业单位编制人员没有社保,只是没有全国性的统一政策罢了,大部分地方事业都有不同的制度设计。比如,湖北不少的地方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就开展了统筹,按工资计费,单位承担20%,职工承担8%,但是退休费计算并不与统筹账户挂钩,而根据缴费年限、工作年限设置比例,再乘以退休时的工资。
         
        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不管是“财政养老”,还是“社保养老”,大部分都是财政买单。用现在的钱支付将来的负担,客观上是地方缺少建立社保制度意愿的关键,尤其是一些财力相对拮据的地方,更是缺少动力。所以,不管怎么改革,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既要偿还“历史欠账”,又要背上新的“包袱”,对财力是很大考验。
         
        养老金并轨根本是“分蛋糕”的游戏,一是要有米可炊,二是要有米愿炊。毫无疑问,关键还在找米。一方面要设定一个合理的周期,给财力留下空间,逐年解决,可避免因改革对地方公共支出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央要考虑到不同地方公共财政的状况,有一个“输血”与“造血”的扶助设计,给予适当补贴,或者通过加大其它民生的转移支付力度,弥补地方偿还“养老历欠”的能力。做出了“蛋糕”,怎么分只是技术问题。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