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网 养老】在海宁,10个人中就有2个是60岁以上的老人。要打造“幸福海宁”,得让全市14.8万老年人快乐生活。为此,去年4月9日,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海宁市“幸福养老”十大工程实施方案(2013—2015年)》,为的就是让每位老人能体面、尊严、幸福地生活。
“十养”工程实施时间过半,如今完成得怎么样了?今年,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暨“十养”工程推进会发布了这项幸福工程的实施进度。
老有所养
94个社区养老不出社区
老了去哪儿?是很多市民最关心的问题。我市经过实施“养老服务中心提升改造3年实事工程”,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机构养老一床难求的难题得到有效缓解。据统计,全市养老机构共有床位3242张。
目前,我市已运营的民办养老机构有两所:一是位于长安镇(高新区)的金陵银色康乐园,二是原中医院改造后的颐康养护院。同时,公办养老机构颐和家园一期(原市社会福利中心)也已建成,有床位500张。
机构养老并不能解决所有老人的养老问题,大部分老人还得依靠社区居家养老。我市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94个,其中城市社区已实现全覆盖。不少社区在推进中创新方式,如海洲社区根据社区老人多的实际,探索出了“一个中心两个点”的养老模式,在南苑四里小区设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内设老年人谈心室、电视室、阅览室、棋牌室、就餐室等,还有受过专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管理;在南苑三里设立了老年活动分中心,并依托海洲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设立日托室。
今年,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农村社区覆盖率将达80%,城镇社区、撤村建区的社区实现全覆盖。同时,我市所有的村(社区)都建起了“银龄互助”小组,成功探索出了“老人帮老人”模式,3026名低龄健康老人结对帮助2377名高龄、空巢、失能老人。
老有所医
不出家门享受医疗服务
“以前,想量个血压、看个小毛病都得坐公交车去医院。现在有了健康服务室,方便多了。”住在海昌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王大伯,今年85岁,患有高血压和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曾常为外出看病发愁。自从去年养老服务中心设立了健康服务室,他的烦恼就没有了。
去年8月,我市率先在该养老服务中心试点设立“幸福养老”健康服务室。服务室配备有自动血压仪、诊疗床等医疗设施,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门安排一名医生常驻,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检查、咨询等服务,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去年11月,在试点基础上,推广“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全市12个镇(街道)与18家医疗机构建立服务联系机制。如康华医院在市区西山社区设立“养老医务室”。市中医院、海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5家医疗机构与市区20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立医疗服务联系制度。
去年,我市还推行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依托,责任医生为主体的“契约服务”模式,建立了全科医师与老年人签约服务制度,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
老有所乐
去年2.7万老人“上大学”
“我以前学习计算机知识,都是自己看书摸索,现在有老师手把手地免费教,真是太好了!”在市图书馆举办的“零基础”计算机培训班上,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认认真真地学起了计算机应用。
网络与我们的生活已密不可分,上网可以浏览新闻、购物、预约挂号,但大部分老年人都不会使用电脑,子女忙于工作也没空教。为此,市图书馆特为老年人免费开设“零基础”计算机培训,目前已举办4期,近百位老人受益。
满足物质需求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去年,我市老年电大入学人次近2.7万人次,入学率居全省前列。为了给老年人提供更好的上学条件,今年10月,我市将启动老年大学异地建造工程。
今年,我市还将启动老年文体活动中心“46”工程,整合镇(街道)文体设施资源,增添老年活动设施,建立许村、长安、盐官、袁花4个综合性老年文体活动中心和周王庙、斜桥、丁桥、黄湾、马桥、盐官景区等6个老年活动中心,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
“十养”工程实施时间过半,如今完成得怎么样了?今年,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暨“十养”工程推进会发布了这项幸福工程的实施进度。
老有所养
94个社区养老不出社区
老了去哪儿?是很多市民最关心的问题。我市经过实施“养老服务中心提升改造3年实事工程”,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机构养老一床难求的难题得到有效缓解。据统计,全市养老机构共有床位3242张。
目前,我市已运营的民办养老机构有两所:一是位于长安镇(高新区)的金陵银色康乐园,二是原中医院改造后的颐康养护院。同时,公办养老机构颐和家园一期(原市社会福利中心)也已建成,有床位500张。
机构养老并不能解决所有老人的养老问题,大部分老人还得依靠社区居家养老。我市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94个,其中城市社区已实现全覆盖。不少社区在推进中创新方式,如海洲社区根据社区老人多的实际,探索出了“一个中心两个点”的养老模式,在南苑四里小区设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内设老年人谈心室、电视室、阅览室、棋牌室、就餐室等,还有受过专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管理;在南苑三里设立了老年活动分中心,并依托海洲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设立日托室。
今年,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农村社区覆盖率将达80%,城镇社区、撤村建区的社区实现全覆盖。同时,我市所有的村(社区)都建起了“银龄互助”小组,成功探索出了“老人帮老人”模式,3026名低龄健康老人结对帮助2377名高龄、空巢、失能老人。
老有所医
不出家门享受医疗服务
“以前,想量个血压、看个小毛病都得坐公交车去医院。现在有了健康服务室,方便多了。”住在海昌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王大伯,今年85岁,患有高血压和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曾常为外出看病发愁。自从去年养老服务中心设立了健康服务室,他的烦恼就没有了。
去年8月,我市率先在该养老服务中心试点设立“幸福养老”健康服务室。服务室配备有自动血压仪、诊疗床等医疗设施,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门安排一名医生常驻,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检查、咨询等服务,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去年11月,在试点基础上,推广“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全市12个镇(街道)与18家医疗机构建立服务联系机制。如康华医院在市区西山社区设立“养老医务室”。市中医院、海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5家医疗机构与市区20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立医疗服务联系制度。
去年,我市还推行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依托,责任医生为主体的“契约服务”模式,建立了全科医师与老年人签约服务制度,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
老有所乐
去年2.7万老人“上大学”
“我以前学习计算机知识,都是自己看书摸索,现在有老师手把手地免费教,真是太好了!”在市图书馆举办的“零基础”计算机培训班上,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认认真真地学起了计算机应用。
网络与我们的生活已密不可分,上网可以浏览新闻、购物、预约挂号,但大部分老年人都不会使用电脑,子女忙于工作也没空教。为此,市图书馆特为老年人免费开设“零基础”计算机培训,目前已举办4期,近百位老人受益。
满足物质需求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去年,我市老年电大入学人次近2.7万人次,入学率居全省前列。为了给老年人提供更好的上学条件,今年10月,我市将启动老年大学异地建造工程。
今年,我市还将启动老年文体活动中心“46”工程,整合镇(街道)文体设施资源,增添老年活动设施,建立许村、长安、盐官、袁花4个综合性老年文体活动中心和周王庙、斜桥、丁桥、黄湾、马桥、盐官景区等6个老年活动中心,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