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网】因为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这样的家庭被称为“失独家庭”,家中的老人即被称为“失独老人”,而失独老人无疑成了社会中真正意义上的“空巢老人”。他们的年龄大都50岁开外,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仅孕育了一个子女,由于各种原因唯一的孩子去世后,他们此时也因为年龄大了而无法再生养。据了解,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中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而被称为“失独者”的他们,除了情感的煎熬,还要面临养老的窘迫。
就如儿子还在一样
“儿子曾说下辈子还要找我做妈妈,而我也会永远爱着他。”对于失独妈妈马玲来说,失去唯一的孩子是她的“劫”,但这份劫难过后,母爱却永不会停息。今年55岁的马玲,在失去独子的一年时间里,仍旧保持着儿子在世的生活习惯,早早地起床做早餐,打开电脑帮儿子的“农场、牧场”收菜。“儿子以前总玩农场,还时常定点起床收菜呢,现在每天继续帮儿子玩游戏,就好像儿子还在我身边一样。”马玲说。
提起自己已经去世的儿子,马妈妈还没开口,眼里就已经噙满了泪水。马妈妈说,其实她并不愿意对别人说起儿子。6年前,在外地上班的儿子突然低烧,脖子两边也不明原因出现了肿块。去医院就诊,医生单独将马妈妈叫了出去,告诉她,她的儿子患有淋巴癌,情况不太好,如果不配合治疗,可能只有半年的生命。这对马妈妈一家来说,无疑于是晴天霹雳。
“儿子开始经历漫长而痛苦的治疗过程,他很坚强,他一直支撑了5年。”儿子去世后,马妈妈一直宽慰自己:儿子去了也好,就不遭罪了。而她的生活也随着儿子的离开而失去重心。退休了的马妈妈大多的时间都待在家里,而马妈妈的丈夫也提议老两口出去散散心,但马妈妈却一直不愿意。
“不知道怎么的,我就是不愿意离开家,离开充斥着儿子气息的地方,即使是几日,呆在家里就好像转身还能听见儿子叫妈一样。”马妈妈悲伤地说。
老人网上互相安慰
失去了唯一的子女,失独老人们饱受精神上的煎熬,却无人倾述。不少失独老人加入了群,在网络上互相取暖,诉说对子女的思念。今年55岁的钱志强是一位失独爸爸,10年前,年仅21岁的女儿突然离世,令这个家庭支离破碎。
“女儿在时,家还是家,女儿不在了,家就变得不像家了。”丧女多年的钱爸爸回忆起女儿仍旧泪眼婆娑:“女儿刚上大二,却检查出了白血病,没半年就去世了,女儿去世了,家就散了,妻子也走了,只有我坚守在家中,独自饱受失去女儿的痛苦。”
而一次的社区聚会,令钱爸爸结识了很多像他一样的失独老人,而他们也共同加了一个群,在网络上,他们互相倾诉痛苦,回忆子女的过往,相互安慰,互相取暖。“在群里每位失独父母都有一段自己不愿去回忆的过去,但网络能让我们卸下沉重的‘面具’,很坦然地诉说着对孩子的思念。也正因为群上其他父母给我的鼓励,令我能够坚强地生活下去。”钱爸爸说。据了解,目前钱爸爸所加入的失独老人群共有20余名成员。
养老成了社会问题
从传统来看,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对于失独家庭来说,这“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失去之后,他们就只能依赖国家和社会。但是,对于失独家庭的帮扶制度却并不完善。家住龙沙区滨湖小区的崔大娘是一位失独母亲,唯一的儿子以及老伴儿的相继过世,令60岁的崔大娘的身体一年比一年差。湖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薛彩菊告诉记者,崔大娘因曾患有脑梗造成左手无力,而由于病后缺乏后期的康复锻炼,现在崔大娘的手部肌肉已经萎缩了,我们只能定期来照看她,尽最大努力帮助她。
而像崔大娘一样,刘妈妈也遭遇了养老难的问题。今年57岁的刘妈妈是一位失独母亲。5年前,一场车祸带走了其唯一的儿子。
“儿子刚去世时,我甚至都想着跟儿子一起去了,而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慢看淡了生老病死,其实死亡并没什么可怕的,它只会令我跟儿子早一些相聚而已。”随着年龄增加,刘妈妈的身体也不比以前,现在的刘妈妈最怕的就是变老、生病。
“我想跟老伴儿一起去住养老院,但却苦于没有监护人签字而吃‘闭门羹’。”刘妈妈说。
记者也咨询了我市的一些养老机构,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一般失独老人并没有监护人,所以私人的养老院是不愿接受的。据了解,2007年人口计生委、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决定从当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工作。根据这一通知,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符合相应条件的,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和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为止。
在记者采访中,大多的失独老人们都希望能够有一所只容纳失独者的养老院。在一般的养老院,子女在过年过节会把老人领回家,或是来到养老院看望父母,他们看到亲人团聚的一幕,心里肯定受不了,精神上也会受到强烈刺激。专门供养失独老人的养老院,则可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并且让这些有共同心境的老人生活在一起,互相安慰,抵御精神上的巨大痛苦,让这些本就承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痛苦的老人们,随着岁月的流逝,尽量抚平心灵深处的创伤。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