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6-19 20:09:34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养老网 敬老院】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特殊而且重要的保障工程。救助本来是一项“临时性”的帮助,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被救助的人员长期滞留在救助站内。如何妥善安排他们的生活,成为救助工作的难点。市救助管理站尝试在站外建立寄养基地,目前,两个基地已经尝试运行,特殊人群组成的特别大家庭体现着别样的家庭温暖。
        养老院里住进了青壮年
        “快来快来,今天谁最乖,奖励摘大桃儿。”随着崔洪英的呼唤,闻声而来的却是数十个青壮年。他们的年龄与表现并不相称,场景很像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实际上这个大院子是一家养老院的活动场。原来,这些“没长大”的成年人都来自市救助管理站,他们都是智力或是精神残疾,有的已经被救助十几年的时间,可是一直无法获得他们的家庭信息。现在,他们有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就是救助站的寄养基地,目前,这个基地里有68个成员。
        崔洪英是东丽区杨兆兰养老院的院长,为了迎接这些特别的“孩子”进入养老院又不打扰到其他老人的生活,她把一座4层的楼单辟出来,又专门选派了8名专业护理人员照顾这些特殊“入住者”。
        新环境唤起记忆 有人已经找到家
        基地给“留守”的求助者们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通过康复训练和适当的劳动,让他们的智力水平和身体条件都比以前有较大的提高。养老院里有一个很大的“生态园区”,种植了各种农作物还养了很多小动物。这里也成了这些特殊“住客”的乐园,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来自农村的流浪人员居然想起了家乡。来自陕西的小张就是其中一个,她在天津市救助管理站已经待了3年多,因为精神疾病,一直不能准确地说明自己的家乡。到基地以后她的精神状态好多了,很多类似以往的生活,让她想起了家里的人和事。护理员把这些情况反馈到站里,工作人员根据新线索找到了她的家人。现在,小张已经安全回家。
        三类人员成为在站滞留主力
        天津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李全城介绍:现在,站里已经在杨兆兰养老院和农垦医院设了两个寄养基地,分别安置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寄养基地的救助对象主要针对流落街头被救助后,长期无法查明身份和家庭信息的智力、精神残疾人。近年来,市救助管理站救助了大批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生活无着人员,但流浪乞讨人员滞留安置难的现状,一直是个难题。目前在站滞留流浪乞讨人员大致可分为三类,智障患者、间歇性精神病患者以及因家庭原因或自身患有严重疾病被遗弃的人员。寄养基地是个有益的尝试,这种尝试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关键词:天津市养老院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