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网 养老】人口老龄化无疑将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产生深刻的影响。面对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党的十八大适时作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部署。然而值得关注的是,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在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角色定位中,政府发挥的仅仅是“保基本”的作用,而包含保险业在内的社会力量才是我国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真正主体。
合理借鉴“他山之石”
“2001年起,我国就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点。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和城乡老龄化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的相互交织,对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老年服务保障体系都带来了巨大挑战。”作为商业保险的监管机构,中国保监会人身险部副巡视员王叙文日前在“中国养老保险论坛”上表示,尽管我国养老保障需求大幅增加,但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资产占比仍然较小,难以满足老龄人口的保险需求。
据王叙文介绍,针对人口老龄化共性的问题,很多国家都采取了富有成效的措施,对社会保障体系和老龄服务体系进行了改革。具体而言,商业保险应对人口老龄化国际经验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政府高度重视,从立法上解决了人口老龄化的法律地位,制定有关老龄政策,增加老龄保障服务项目,有的国家还设立了针对人口老龄化专门的管理机构。其次是明确了市场与政府的合理分工,政府在服务成本可控的前提下保证全体老年人基本保障,基本保障需求之外的保障则通过商业保险等市场手段解决。再次是出台政策支持,即以税收优惠为主要支持措施来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及其他老龄服务项目。
“经过改革与发展,商业保险已经成为各国多层次、多支柱社会保障体系和老龄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和个人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对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王叙文如是说。
商业保险“独具优势”
与监管层更加关注商业保险的保障功能不同,商业保险机构对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商机显然“心动不已”。
“美国医疗照顾产业在GDP中的占比高达12%,其中跟长期护理相关的产业占比约为10%,即2500万美元左右的规模。”在泰康人寿副总裁刘挺军看来,如果按照十二五的规划,中国整个医疗产业保守而言能达到5万亿元,以10%的国际经验数据来测算,那么我国的长期护理相关产业的年增长将达到5000亿元,如此巨大的增量无疑对商业保险机构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刘挺军介绍,从近几年开始发端的养老服务业市场来看,我国养老服务业基本形成了“四大模式”。第一个是泰康作为始作俑者,引领着金融行业跨界经营,将养老金这样一个财富管理手段与养老社区的持续护理结合起来。第二个模式是众多地产商在产品细分的过程中开发各种各样的老年住宅,比如万科社区的嵌入模式。第三则是传统的居家护理模式。第四则是正在蓬勃兴起的小规模护理机构,把很多社区、厂房改造成一两百户甚至是几十户小规模的护理机构。
“实际上,这四种模式各具特色、都有生命力,但是它解决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状况和不同收入层次的服务需求。”谈及保险公司参与养老服务市场的竞争优势时,刘挺军说,养老服务市场中大致有三组力量,分别是保险公司、房地产商和零散的小规模护理机构。与房地产商相比,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谋求的是长期稳定的回报,因此在这方面的投资能熬得住,而房地产开发有20%到30%的资本金、30%银行贷款和预售,因此很难适应养老服务市场的长期性投入模式。于小规模的护理机构而言,零散经营的模式使之很难形成规模,无论是盈利能力还是可持续运营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总体而言,保险公司兼具资金实力优势、客户优势和商业模式优势,因此更能够扎实做好养老产品和老年的护理服务。
“基本问题”尚待解决
实际上,在全面应对老龄化方面,商业保险不仅具有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优势,而且具有服务和机制优势,能够在全面满足老龄人口多样化的保障服务需求的同时,提升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并减少财政投入。尤其是在长期资产负债的管理方面,保险资金与养老基金的投资理念及要求更是“不谋而合”。
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我国保险业在参与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以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表现突出。在企业年金领域,截至2013年底,保险业共计为4.3万家企业、832万职工提供了受托管理服务,占企业年金法人受托业务的71%,共2501亿元,投资管理资产金额3789亿元,占市场份额的48%。与此同时,我国2013年个人养老保险金保险费规模达到1533亿元,保险业还承接了江苏、四川、宜兴等地的基本养老保险经办工作,为当地110万民众提供了个人账户管理、养老。
“经过多年的努力,商业保险在参与养老保障方面的工作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但总体来看还是存在规模偏小、发展不足、范围偏窄等问题。”对于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王叙文指出,由于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的诸多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导致商业保险地位不清,加之缺乏相应的税收优惠支持,商业保险难以充分发挥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支柱作用。因此应当在顶层设计中明确商业保险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支持商业保险全面参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老龄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的制度安排,规划设计和计划治理,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合理分工。
对于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教授朱铭来则认为,税收优惠政策能使养老金的实际有效利率得到提升,进而影响家庭资产组合的偏好,而且私人年金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将对国家财政收支平衡产生积极作用。而且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刺激下,私人年金基金将不断积累并加快市场化运营的步伐,这将为资本市场提供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从而增强资本市场资金供给能力和运行效率,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与产品创新。
合理借鉴“他山之石”
“2001年起,我国就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点。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和城乡老龄化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的相互交织,对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老年服务保障体系都带来了巨大挑战。”作为商业保险的监管机构,中国保监会人身险部副巡视员王叙文日前在“中国养老保险论坛”上表示,尽管我国养老保障需求大幅增加,但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资产占比仍然较小,难以满足老龄人口的保险需求。
据王叙文介绍,针对人口老龄化共性的问题,很多国家都采取了富有成效的措施,对社会保障体系和老龄服务体系进行了改革。具体而言,商业保险应对人口老龄化国际经验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政府高度重视,从立法上解决了人口老龄化的法律地位,制定有关老龄政策,增加老龄保障服务项目,有的国家还设立了针对人口老龄化专门的管理机构。其次是明确了市场与政府的合理分工,政府在服务成本可控的前提下保证全体老年人基本保障,基本保障需求之外的保障则通过商业保险等市场手段解决。再次是出台政策支持,即以税收优惠为主要支持措施来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及其他老龄服务项目。
“经过改革与发展,商业保险已经成为各国多层次、多支柱社会保障体系和老龄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和个人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对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王叙文如是说。
商业保险“独具优势”
与监管层更加关注商业保险的保障功能不同,商业保险机构对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商机显然“心动不已”。
“美国医疗照顾产业在GDP中的占比高达12%,其中跟长期护理相关的产业占比约为10%,即2500万美元左右的规模。”在泰康人寿副总裁刘挺军看来,如果按照十二五的规划,中国整个医疗产业保守而言能达到5万亿元,以10%的国际经验数据来测算,那么我国的长期护理相关产业的年增长将达到5000亿元,如此巨大的增量无疑对商业保险机构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刘挺军介绍,从近几年开始发端的养老服务业市场来看,我国养老服务业基本形成了“四大模式”。第一个是泰康作为始作俑者,引领着金融行业跨界经营,将养老金这样一个财富管理手段与养老社区的持续护理结合起来。第二个模式是众多地产商在产品细分的过程中开发各种各样的老年住宅,比如万科社区的嵌入模式。第三则是传统的居家护理模式。第四则是正在蓬勃兴起的小规模护理机构,把很多社区、厂房改造成一两百户甚至是几十户小规模的护理机构。
“实际上,这四种模式各具特色、都有生命力,但是它解决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状况和不同收入层次的服务需求。”谈及保险公司参与养老服务市场的竞争优势时,刘挺军说,养老服务市场中大致有三组力量,分别是保险公司、房地产商和零散的小规模护理机构。与房地产商相比,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谋求的是长期稳定的回报,因此在这方面的投资能熬得住,而房地产开发有20%到30%的资本金、30%银行贷款和预售,因此很难适应养老服务市场的长期性投入模式。于小规模的护理机构而言,零散经营的模式使之很难形成规模,无论是盈利能力还是可持续运营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总体而言,保险公司兼具资金实力优势、客户优势和商业模式优势,因此更能够扎实做好养老产品和老年的护理服务。
“基本问题”尚待解决
实际上,在全面应对老龄化方面,商业保险不仅具有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优势,而且具有服务和机制优势,能够在全面满足老龄人口多样化的保障服务需求的同时,提升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并减少财政投入。尤其是在长期资产负债的管理方面,保险资金与养老基金的投资理念及要求更是“不谋而合”。
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我国保险业在参与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以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表现突出。在企业年金领域,截至2013年底,保险业共计为4.3万家企业、832万职工提供了受托管理服务,占企业年金法人受托业务的71%,共2501亿元,投资管理资产金额3789亿元,占市场份额的48%。与此同时,我国2013年个人养老保险金保险费规模达到1533亿元,保险业还承接了江苏、四川、宜兴等地的基本养老保险经办工作,为当地110万民众提供了个人账户管理、养老。
“经过多年的努力,商业保险在参与养老保障方面的工作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但总体来看还是存在规模偏小、发展不足、范围偏窄等问题。”对于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王叙文指出,由于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的诸多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导致商业保险地位不清,加之缺乏相应的税收优惠支持,商业保险难以充分发挥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支柱作用。因此应当在顶层设计中明确商业保险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支持商业保险全面参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老龄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的制度安排,规划设计和计划治理,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合理分工。
对于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教授朱铭来则认为,税收优惠政策能使养老金的实际有效利率得到提升,进而影响家庭资产组合的偏好,而且私人年金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将对国家财政收支平衡产生积极作用。而且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刺激下,私人年金基金将不断积累并加快市场化运营的步伐,这将为资本市场提供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从而增强资本市场资金供给能力和运行效率,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与产品创新。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