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网 养老】从2001年“居家养老”的概念提出以来,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居家养老在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重大战略的同时,自身发展遭遇到了难题。最大的难题就是缺乏服务人员,尤其是专业服务人员。这是很多基层街道、社区负责老龄事务的工作人员的普遍心声。
有媒体记者在兰州市城关区焦家湾街道焦家湾社区了解到,这里有60岁以上的老人将近900人,而服务人员不过十几人。在这种比例之下,能够提供重点帮扶的老人只有20多个。
该社区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养老部分只有1名专职人员,要服务的老年人太多。虽然也成立了老年协会等各种机构,但是,“就我们十几个人,个个都有协会,会员也还是这些人,去做事的也是这些人。大学生、志愿者就算能来,也是一次两次,能够起实际作用的很少。”
在温州,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也很缺乏。据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办事处老龄办工作人员介绍,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由志愿者和一些社区社会组织的成员来承担,这点人根本不可能覆盖辖区大约8万的老年人。
即使能找到愿意提供养老服务的志愿者,也很难提供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居家养老的养老服务人员多是下岗失业人员或流动人员,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限制了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
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3》显示,2013年全年通过养老护理员培训达标的只有4005人。北京和天津市这一年培训达标的人居然为0。
“截止到去年底,全行业培训的人数也就是1万多,持证人员也刚刚过1万。据估计,全国持证的养老护理员不超过10万,但全国养老护理员需求是500万,缺口巨大。”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杨根来说。
资金不足制约发展
“90%的老年人通过家庭照料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这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养老引导方针。可见,97%的老年人需要居家养老服务去满足养老需求,但目前出台的政策对居家养老显然支持不足。
“居家养老服务是我们的社区居委会在做,场地越大,需要的经费越多。”温州鹿城区五马街道工作人员说,五马街道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尝试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下辖4个社区都已经建设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无法申请单独的资金、用房,只能在办公条件紧张的社区办事处腾出部分办公用房。这样,服务中心的功能就比较简单。
宁波市江东区百丈东路街道潜龙社区的居家养老中心是2005年3月建立的,起步较早。已用近10年历史的这个中心与新小区相比,硬件设施年久失修,由于缺少资金,无法及时更新和弥补。
同样,兰州市焦家湾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资金支持基本上没有,没有专项资金,民政局就拨了一个日间照料中心的费用。
在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英雄社区养老服务站,有13名老人,每个老人每月收600元,晚上不在的收500元。
“我们是不得不收费。管理人员都是我们社区的工作人员,包括我在内一共15人,每天24小时轮班,一分工资也没有,收老人的钱一分不剩地全部用在老人身上。”该社区主任周丽云说,虽然向老人们收取一定费用,但仍然入不敷出,比如养老服务站的燃气和电都按民用标准收取,可自来水公司却按商业用水每吨5元多收取费用。
在大家都期望更多投入的情况下,地区不平衡性也比较明显。比如兰州市焦家湾的日间照料中心,宁波市许多社区在10年前就配备了这种服务水平的居家养老中心。而即使在同一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方面的差距也很明显。
从上到下应对难题
据今年发布的《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报告》称,缺乏资金、人员不足、场地不够、设施不齐全、扶持政策不到位是其面临的前五位主要困难。
对此,中央到地方都进行了积极的应对。
2013年2月,我国正式施行了《家庭服务业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界定了以家庭为服务对象,提供老人和病人的护理等有偿服务行为,扩大了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范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加快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从今年开始,民政部与财政部计划每年使用中央集中的彩票公益金10亿,3年30个亿,在农村10万个村建立幸福院(农村日间照料中心);在城市,继续布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动制定出台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政策,培育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团队。
北京市将出台《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保障条例》,保障居家养老政策在各部门之间的顺利推进和协调。同时通过立法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完善居家养老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
浙江省提出,加快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省将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2017年,基本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到2020年,发展50万养老管理服务人员等。
江苏省要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应纳入城乡社区配套用房建设范围,新建住宅小区按每百户20至30平方米配套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已建成的住宅区要按每百户15至20平方米的标准调剂解决。同时,鼓励城乡社区把布局调整后的公共资源改造或建设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凡老城区和已建成的住宅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未达到标准的,要在2015年前通过购买、置换、租赁等方式,按标准建成。
河南省部分地区则探索社区养老中心通过企业冠名方式,解决发展所需资金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有媒体记者在兰州市城关区焦家湾街道焦家湾社区了解到,这里有60岁以上的老人将近900人,而服务人员不过十几人。在这种比例之下,能够提供重点帮扶的老人只有20多个。
该社区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养老部分只有1名专职人员,要服务的老年人太多。虽然也成立了老年协会等各种机构,但是,“就我们十几个人,个个都有协会,会员也还是这些人,去做事的也是这些人。大学生、志愿者就算能来,也是一次两次,能够起实际作用的很少。”
在温州,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也很缺乏。据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办事处老龄办工作人员介绍,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由志愿者和一些社区社会组织的成员来承担,这点人根本不可能覆盖辖区大约8万的老年人。
即使能找到愿意提供养老服务的志愿者,也很难提供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居家养老的养老服务人员多是下岗失业人员或流动人员,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限制了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
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3》显示,2013年全年通过养老护理员培训达标的只有4005人。北京和天津市这一年培训达标的人居然为0。
“截止到去年底,全行业培训的人数也就是1万多,持证人员也刚刚过1万。据估计,全国持证的养老护理员不超过10万,但全国养老护理员需求是500万,缺口巨大。”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杨根来说。
资金不足制约发展
“90%的老年人通过家庭照料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这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养老引导方针。可见,97%的老年人需要居家养老服务去满足养老需求,但目前出台的政策对居家养老显然支持不足。
“居家养老服务是我们的社区居委会在做,场地越大,需要的经费越多。”温州鹿城区五马街道工作人员说,五马街道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尝试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下辖4个社区都已经建设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无法申请单独的资金、用房,只能在办公条件紧张的社区办事处腾出部分办公用房。这样,服务中心的功能就比较简单。
宁波市江东区百丈东路街道潜龙社区的居家养老中心是2005年3月建立的,起步较早。已用近10年历史的这个中心与新小区相比,硬件设施年久失修,由于缺少资金,无法及时更新和弥补。
同样,兰州市焦家湾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资金支持基本上没有,没有专项资金,民政局就拨了一个日间照料中心的费用。
在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英雄社区养老服务站,有13名老人,每个老人每月收600元,晚上不在的收500元。
“我们是不得不收费。管理人员都是我们社区的工作人员,包括我在内一共15人,每天24小时轮班,一分工资也没有,收老人的钱一分不剩地全部用在老人身上。”该社区主任周丽云说,虽然向老人们收取一定费用,但仍然入不敷出,比如养老服务站的燃气和电都按民用标准收取,可自来水公司却按商业用水每吨5元多收取费用。
在大家都期望更多投入的情况下,地区不平衡性也比较明显。比如兰州市焦家湾的日间照料中心,宁波市许多社区在10年前就配备了这种服务水平的居家养老中心。而即使在同一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方面的差距也很明显。
从上到下应对难题
据今年发布的《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报告》称,缺乏资金、人员不足、场地不够、设施不齐全、扶持政策不到位是其面临的前五位主要困难。
对此,中央到地方都进行了积极的应对。
2013年2月,我国正式施行了《家庭服务业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界定了以家庭为服务对象,提供老人和病人的护理等有偿服务行为,扩大了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范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加快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从今年开始,民政部与财政部计划每年使用中央集中的彩票公益金10亿,3年30个亿,在农村10万个村建立幸福院(农村日间照料中心);在城市,继续布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动制定出台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政策,培育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团队。
北京市将出台《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保障条例》,保障居家养老政策在各部门之间的顺利推进和协调。同时通过立法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完善居家养老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
浙江省提出,加快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省将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2017年,基本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到2020年,发展50万养老管理服务人员等。
江苏省要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应纳入城乡社区配套用房建设范围,新建住宅小区按每百户20至30平方米配套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已建成的住宅区要按每百户15至20平方米的标准调剂解决。同时,鼓励城乡社区把布局调整后的公共资源改造或建设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凡老城区和已建成的住宅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未达到标准的,要在2015年前通过购买、置换、租赁等方式,按标准建成。
河南省部分地区则探索社区养老中心通过企业冠名方式,解决发展所需资金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