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5-19 16:32:04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养老网 养老】 政府的养老服务是发服务券好还是给现金补贴好?日间照料中心的数量和建设按什么标准来确定?围绕这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中的问题,政协委员们观点争锋,妙语连珠。现场更是热闹非凡,有白发市民频频举手提问,市政协主席王穗明“抢麦”发言,市政协副主席黄中伟、张效民、林洁、陈倩雯和秘书长赵燕民也频频举牌“赞”或“嘘”参加互动。
         
          公办与民办
        

          供需为何“冰火两重天”?
         
        市民政局副局长侯伊莎介绍说,到2013年底,深圳户籍老人已达17万人,约占户籍人口6%;常住人口老人达到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按照国际上通行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可视为老龄化社会,深圳这座“一夜城”不知不觉一步就走到老龄化社会的门槛前了。
         
        民建深圳市委会调查发现,公办养老机构普遍一床难求,通常有几百人在排队,而民营机构却天差地别,除一家有自有物业能够三年实现扭亏为盈外,其他十多家床位空置率很高,有的入住率仅20%。在这“冰火两重天”的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龙岗区金融办金融发展部部长、龙岗区政协委员冯艳虹认为,政府在投入养老设施建设的时候往往不计成本,建豪华养老院,有的还是政绩工程,光硬件设施这部分,民营养老机构就望尘莫及。
         
        “深圳上个月第一次用拍卖的形式出让两块养老用地,其中一块底价达到2.8亿元,规划建设养老床位300张,平均每张床位成本93万元,再加上建设成本和其他成本,有专家算过,一张床位的实际投入需要250万元左右。”来自律师行业的市政协委员李建华说,一张养老床贵过一套房。
         
        冯艳虹指出,老人们之所以更愿意等公办机构的床位也不愿意到民办机构去,还有一个现实原因。民办机构申请正规挂牌的医务室审批手续繁琐,拿牌照难,而要做到与医保联网结算更难。而公办机构不存在这些问题。
        

          公办养老床位
        

          给“三失”老人还是“关系户”?
         
        多名委员谈到了公办机构的定位和建设标准问题。
         
        “现在有些民营机构只有20%的入住率,长期这样,谁还敢建设养老院?”冯艳虹建议,公办、民办养老机构在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上要严格区分,公办就是兜底服务,而其他老人的养老应该推行市场化,这样才能给民营养老机构空间,也才能激励更多资本介入养老产业。
         
        “本来公办养老机构主要是解决‘三失’、‘三无’老人的养老问题,结果现在公办养老床位上好多都是不符合条件的‘关系户’、‘条子户’,那些符合条件的却进不来。”龙华新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宝安区政协委员徐红丽认为,公办养老机构也有必要建立全市统一的评估轮候制度,通过公开、透明的操作,实现公办机构保基本、保底线的功能。
         
          每个街道都建“托老所”
        

          多了还是少了?
         
        我国基本的养老模式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深圳社区养老最热门的话题是老人日间照料中心,也就是老人白天的托老所。按照市政府规划,到2015年,深圳57个街道每个至少要建一所日照中心,目前已经建了20所。这些投资动辄千万元以上的照料中心也是冷暖不均,因此社会上有人质疑,认为浪费了政府资源。
         
          日间照料中心建多少?委员们对此意见不一。
         
        李建华委员认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街道至少有一个日间照料中心的规划是必要的。深圳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南山区政协委员赵明昕也认为不能少建,“宁愿让日照中心等老人,不能让老人等日照中心。”
         
        “不能拿着一纸文件就开建。”徐红丽委员表示,“我不赞成每个街道都必须建,而是按需建设。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对象是为半失能老人提供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服务对象非常有限。如果不对社区情况进行调查就遍地开花,很容易出现需求量不足。”
         
        冯艳虹表示,规划有必要,但实施应该分步骤。日间照料中心要引入民营机构来运营,如果客源不足就收不到钱,收不到钱就发展不下去。而且日照中心还需要大量护工,人才存在缺口。因此,不妨建好一家运营好一家,起示范带头作用,吸引更多民营资本进入养老事业。
        

          每月发放养老服务券
        

          发现金补贴更好吗?
         
        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政府为改善高龄老人及失能失智、低保、三无老人的生活,每月发放200到500元生活服务券。老人在使用服务券过程中反映,打电话叫家政服务公司上门理发,态度不好,价格还贵,此外领券麻烦、用途有限,还不如发现金,缺啥买啥。
         
        对此,部分委员认为现金对老人来说更方便实用,事实上有不少老人就把服务券打折卖掉兑现了。赵明昕委员提出,养老服务券剥夺了老人们选择服务机构和服务项目的自由。“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行政垄断的行业往往意味着服务水平低、质量差、价格高。”
         
        深圳万和制药公司总监、罗湖区政协委员李家升则认为,发放“养老服务券”是政府对特定人群养老最基本的保障,如果改为现金补贴,养老就可能成“养孙子”了。
         
        冯艳虹委员指出,北京等城市今年取消纸质服务券,改成了具有金融功能的IC卡,这样不但防止变现,还可以通过POS机来消费。“深圳作为高科技创新城市,应该将这种高科技手段导入养老产业。”
        

          以房养老模式
        

          靠不靠谱还很难说?
         
        日前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一时间以房养老成为热门。委员们昨天也讨论了这个话题,比较一致地认为这给养老多了一种选择,但这是在房产保值升值的前提下进行的。
         
        “老人在退休以后可以将房子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再由金融机构按评估价按月发放给老人养老金直到其身故。以深圳城区一套300万元房子估算,老人退休应该可以过得非常有质量。”徐红丽委员认为,丁克家庭应该最欢迎这样的制度。冯艳虹委员认为,“以房养老”给中国“有房富人、现金穷人”的“中国穷老人”多了一个改善的渠道。
        
    “以房养老,会演变成银行拿着小钱就把我们一辈子买的房子拿走。”赵明昕委员则提出疑问,外国的好东西拿过来就一定是好东西吗?中国房产一定会保值升值吗?未来房价和人民币的走势都还不明确,以房养老的模式靠不靠谱还很难说。
         

    关键词:养老院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