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5-14 08:31:19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养老网 养老】 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家庭。从2012年到2013年的一年间,我国失能老人的数量从3600万人增长到3750万人,他们对长期照顾和护理的需求快速增加。在养老康复护理行业,不少商家从中嗅出了商机,但从研发、生产到投入市场,有多少产品及服务项目能真正应用到大多数老年人身上?
        
    高端产品距离遥远
        
        一人卧床全家忙。52岁的北京市民王女士深知护理失能老人之苦。86岁的老母亲去年因摔倒导致胯骨骨折,由于年龄太大无法手术,一直卧床,大小便不能自理,身边时时离不开人。自母亲卧床之后,整个大家庭的生活都被改变了,他们兄妹三家轮流照顾,心力交瘁,但老人仍对生活十分悲观,觉得自己成了包袱。
        
       母亲失能后,她开始关注各种康复护理产品。在前些天落幕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上,众多智能化、高科技的养老服务产品集中亮相。王女士特意抽空去博览会上转了一圈,这些居家养老和康复护理产品让她看得眼花缭乱。
        
       紧急呼叫系统、适老化住宅,王女士觉得这些短期内母亲不可能享受到。一款专门为失能老人设计的浴缸吸引了她的注意,但14万元的售价让她立马退了出来。“很多产品都非常好,但离我们这些普通工薪家庭太遥远了。”
        
    企业责任如何可持续
        
       我国的大多数老年人属于中低收入阶层,对他们而言,长期护理的费用是难以承担的压力。让失能老人生活得有质量、有尊严,不仅仅蕴藏着商机,更呼唤着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博览会召开的三天时间里,记者发现,不少企业在借机推广公益性为老服务项目。在青松居家康复护理机构的展位前,前来咨询的老人络绎不绝,很多人现场报名参加“风中救援”活动——免费向中风后人群上门提供专业康复护理的公益活动。
        
        展位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开展的有偿服务也尽量控制在普通家庭的消费能力之内。例如,在北京,失能老人接受青松每周三次的护理服务,一个月需要花费1000元左右。“这是大多数家庭可以承受的价格,我们想让这一服务被大多数老人用得起。”
        
       单凭企业一己之力,如何能让为老服务的事业可持续发展下去?记者了解到,这家民企非常重视强化与政府部门、媒体、社会组织、医疗机构和社区服务机构的合作,在相关政策的研究与制订方面积极发声,努力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青松与多个国家部委合作,为有需要的离退休干部提供康复护理服务达5万人次;它还与北京协和医院合作,联合打造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
        
    动员政府、社会、市场三方力量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在本届老博会举行的分论坛上明确指出,目前市场作用发挥不足,社会力量动员不够,应对机制准备不充分,难以适应失能老人对康复护理服务的巨大需求。总体上看,正规康复护理和养老院舍发展滞后。公办康复护理机构的服务对象定位不准确,机制不灵活,专业分工不明晰,缺少严格的服务规范;民办康复护理机构不仅数量少、规模小、服务不到位,而且政府对他们的扶持力度不够,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
        
      他提出,应对失能老人的康复护理需求,必须健全体制机制,统筹动员政府、社会、市场三种力量。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扶持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机构的发展;探索和实施老年人护理保险、护理补贴等制度,增强老年人对护理照料的支付能力;支持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构建护理服务行业的风险分担机制等。

    关键词:晚景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