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5-14 16:38:06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群眾切身感受到延遲退休的好處、養老金入市的回報,改革的“動能”才能化為發展的“勢能”,讓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日前,在第三屆中國養老服務業發展論壇上,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有關負責人透露,2013年底全國老人數量達到了20243萬,佔總人口的14.9%,預計2023年將達到3億,2033年超過4億。

    明天,誰來為我們養老?是否會老無所依?未富先老,是中國人面臨的挑戰,也總能觸動公眾的神經。近期公布的2014年全國社保基金預算情況,就引發各方關注。有媒體據此自行計算,聲稱今年養老保險可能收不抵支,當期“虧空”將達1500多億元。盡管這種分析是將財政補貼剔除之后得出的嘩眾取寵的結論,但必須承認,全民養老的壓力客觀存在。作為養老保險的三大組成部分,單位繳費主要用於現收現付,經濟增速的回落讓“現收”逐步縮緊,人均壽命的提高讓“現付”不斷擴張﹔個人繳費賬戶則由於歷史因素,短期內難以做實﹔至於財政補貼,已經佔到了養老保險總額的14%,加之養老金的“十連升”,再進一步增長的空間較為有限。

    一邊是支出的巨大責任不可推卸,一邊是收益的渠道來源難以拓展,養老改革應如何推進,才能實現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系統地看,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要求,一“減”一“加”是治本之策。減的是支付壓力,包括完善個人賬戶制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堅持精算平衡原則,特別是“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加的是收入來源,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彩票等專項收益,以及“加強社會保險基金投資管理和監督,推進基金市場化、多元化投資郀I”,也就是俗稱的“養老金入市”。

    然而,一提“延退”“入市”,似乎便成了敏感詞——干了一輩子革命工作,還不讓早點歇歇嗎?老人不騰位子,年輕人該怎麼進步?再有,保命錢怎麼能炒股票?賺了還好,賠了算誰的?

    這些疑慮不無道理,但誤讀的成分更多。本報駐外記者的調查顯示,發達國家的男性退休年齡多為65歲左右,女性在60—65歲之間,我國女職工50歲退休為全世界最早。多數國家都採取漸進方式提高退休年齡,因此,柔性、彈性地延遲退休年齡,應當說是應對老齡化、釋放人力資本潛力的穩健之路。

    至於“養老金入市”,不能簡單等同於炒股。投向國債、企業債等固定收益產品,也是對發展紅利的分享。如廣東試點經驗是,投資郀I1000億元的累計收益接近百億元,跑贏了CPI也遠超保底預期。証監會的一項研究也表明,不少國家和地區的養老金均通過資本市場實現了保值增值。

    這些道理,人們可能一時不理解、不適應,改革者對此必須有所擔當,既要不厭其煩地解釋說明,做好思想工作,更要靠看得見、實打實的利益來引導。比如說,對主動延遲退休者,適當提高養老待遇﹔養老金入市的紅利,拿出一部分投向“一床難求”的公共養老設施。當年的新農保,曾讓不少農民兄弟觀望,正是多繳多得、多繳多補的甜頭,最終使“上車”的人越來越多。

    從方法論上講,也啟示改革者,不僅要破除“既得利益”的阻礙,還需要有效回應“未得利益”的關切﹔不僅要改革久遭詬病的養老雙軌制、統籌好畸輕畸重的各地養老金,更需要讓群眾切身感受到延遲退休的好處、養老金入市的回報。隻有將改革的“動能”化為發展的“勢能”,讓大多數人見得到改革的紅利,好事才能辦好,實事才算辦實。

    養老改革,涉及民族的孝道、收入的穩定、分配的公平,全社會高度關注。這些年來,從養兒防老到社會互濟,從大包大攬到市場咦鳎B老改革已經邁出堅實腳步。實踐証明,唯有銳意改革、穩中求進,才能走出養老金困境,化解全民養老的焦慮情緒。


    关键词:困境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