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4-30 09:43:08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赵耀辉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将老年人定义为60岁及以上,那么中国老年人抚养比将从2010年的4.9下降到2050年的1.4。如果不提高退休年龄,到2050年,年轻人必须拿出自己收入的41%用来供养老年人。
    推动养老改革的宗旨,不是为了维护现有不完善保障制度的顺畅运行,不是为了降低改革难度“绕道而行”,而是为了造福民生去攻坚破难。正如有的媒体形象地比喻,在当前现收现付的制度之下,养老保险成为两代人之间“跷跷板”的游戏,一代人的轻松总要以另一代人的负重为代价,而这个两代人之间的此起彼伏的游戏显失公平。
        诚然,美国等发达国家确实在延迟退休方面进行了尝试,然而,首先应该了解,这些改革遭遇了本国民众的质疑和批评,同时,这些改革建立在必要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之下:欧美人口预期寿命比中国年长五六岁以上,高福利政策让政府财政不堪重负,劳动力不足困扰经济发展。
    回头看看自身,国人的预期寿命和普遍健康状况与欧美有差距,国家用于养老的投入远未达到 “不堪重负”的程度,中国人多、岗位少的矛盾导致的“就业难”依然突出,此中诸多必要的前提付诸阙如,此中高度的争议性视若不见,就毅然而然地倡议延迟退休,显然缺乏制度改革设计应有的严谨、规范。
    不仅是延迟退休的商讨需要全面考量,养老金“缺口”、双轨制、以房养老等养老保障的热点问题,都需要放在中国当前的现实条件下进行全面、细致、严肃的讨论,换言之,事关亿万国民老有所养的大事,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代表最广大群众利益的中国特色养老体制。
    改革当前的养老体制,全面提升当前的社会养老水准,当然需要各种社会主体的总动员。然而,养老改革采取的一切合理措施,都离不开一个必要前提:确保老百姓的养老权利不动摇,确保政府的养老义务不动摇。
        让老百姓“老有所养”是现代社会的“天赋人权”,而撇开享受型、奢侈型的养老需求外,确保老百姓的基本养老需求得到满足,根本保障在于政府的财政投入,这是政府对于国民的基本义务。纵观我国当前养老体制基本状况,基本可以概括为:养老金“总盘子”规模偏小,养老保障水平普遍偏低,区域差异与行业差异显著,养老金双轨制争议强烈。简而言之,我国当前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在于“既患寡、又患不均”。
    政府在养老问题上尽心尽责,就必须解决养老金“既患寡、又患不均”的格局。其一,解决投入养老基金总量不足的问题,设定养老投入占财政支出的合理比例,并在实施过程中,严格预算、决算和审计;其二,解决养老保障区域与行业差异显著的问题,要尽快启动养老金“并轨”和削减区域差异。
    前者需要大幅压缩公务开支以支援养老保障,后者需要对自己聘用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利益调整,无论是动“钱”还是动“人”,都是对当前利益的自我割舍。重任在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变通终究行不通,政府部门应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力度,通过逐步强化政府投入保障的治本之策,以从根本上建立起一个基础扎实、前景明朗的中国特色养老体制。
    关键词:养老前提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