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居住在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街道的老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都是四个字——以房养老。3月中旬,右安门街道与幸福人寿合作推出“以房养老”举措后,引来街道内老年人的关注。全街道约2万名60岁以上的老人中,共有19位老人在初期表示了兴趣,但截至目前,这19位老人全部放弃了“以房养老”。
这样的结果并不让人意外,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刚刚推出“以房养老”时,同样难以推广。美国“倒按揭”的倡导者汤姆·凯利在其撰写的一本宣传小册子中谈到一般群众对“倒按揭”的评价就是“骗子来了”。直到上世纪末,政府的贴息优惠、机构亏损后的“兜底”、整体利率水平的下调,再加上“倒按揭”的实际好处和所在机构的大力宣传,才使得这一业务逐渐深入人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比例甚微,仍有19位老人在初期对“以房养老”表示出兴趣,最终缘何作罢,其中的亲历者表示,本打算成为“以房养老”的典范,但当他到房地产中心咨询时得知,房屋过户需要本人亲自到场,可是老父亲已经八十多了,不能亲自到场办理过户手续,此外其他手续在办理过程中也很费时费力,索性不再办了。可见,“以房养老”的尴尬处境,不仅仅是观念问题,更是制度以及社会化服务程度等诸多问题困扰之下的必然结果。
这边“以房养老”首推受阻,那边险企进军养老地产的脚步越迈越大。4月以来,生命人寿、前海人寿先后在深圳高价拿地,泰康人寿目前也已完成北上广三大一线城市的总体布局。根据泰康人寿的投资计划,未来泰康拟将占自己公司总资产10%~20%的部分投入到养老社区之中。此外,合众人寿、太平人寿也已纷纷在二三线城市大肆扩张。
不知从何时开始,“房”和“养老”已经密不可分,无论是“以房养老”还是租住养老社区,对于许多人而言都简单归结为一道选择题——究竟是用房换取子女的孝顺,还是换取社会化服务?目前来看,社会化服务显然并不占优,毕竟险企能够提供的服务质量如何、服务能否延续都是未知的。
不过,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这些离我们并不遥远的现实决定了未来选择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将成为常态。相比其他行业,保险(放心保)则具有一定的优势。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表示,“养老地产不应该完全是地产,涉及方面很广,是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医疗护理、康复、健康管理、文体活动、餐饮服务直到日常起居呵护。老龄化产业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应该在服务上多做文章,不只是房地产商卖房子那么简单。”
北京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青表示,养老产业最大的特点,第一是与福利密切相关,第二是与服务密切相关,第三是与特定客户密切相关。它对交通、居住环境、生态环境有一系列的要求,如设计上要规划无障碍设施、紧急呼叫设施,环境中要有生活配套、康复配套、娱乐配套、交通配套,等等。在泰康人寿养老社区的生活体验馆中,上述要求都充分得到了体现。
显然,养老产业与保险行业的协同作用对于发展我国养老产业具有实质意义。养老产业向上衔接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和养老保险等产品,同时带动下游的老年医学、护理服务、老年科技产品等产业,能够极大地延伸和扩展寿险产业链。然而,下游产业链的配套服务匮乏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于险企的养老服务能否延续至关重要。2013年9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开始鼓励民资进入养老产业。然而,在投资闸门放开之后,在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医疗、投融资、土地政策细则方面,目前仍然限制颇多。例如医疗方面,各部委联合调查组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地区在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过程中,缺乏卫生、民政和社保部门的协调配合。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渠道不通畅,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很难获得医保定点资格。在税收与土地政策方面,尽管国家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但部分政策目前还难以落实。
“以房养老”则涉及房地产、金融、保险、社保及行政管理多个领域,目前在中国还是新生事物,其推广需要各方共同的配合和协调。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能推行多年“以房养老”,并已成为老年人养老的重要和常规模式之一,与其有完善的金融贷款、担保机构、资产评估等机构及个人的信用系统完善健全有关。
由此可见,无论是“以房养老”还是兴建养老社区,亦或是任何一种养老方式,其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不断论证中不断推进,最终找到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之路。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