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网 养老】继国家三部委联合发文放开非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定价权后,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也在研究完善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27日,在由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公共政策中心主办的2014公立医院改革高层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巡视员郭剑英介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研究、探讨如何完善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郭剑英说,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要结合公立医院改革进行,要坚持不增加患者负担,医保(基金)可承受,有利于体现医务人员服务价值,有利于理顺医疗服务价格结构关系。
发改委:公立医疗服务价格酝酿调整
既不能增加患者负担,又要体现医务人员的服务价值;既要对医疗卫生领域的相关费用标准进行干预和控制,又要更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正在酝酿之中的公立医疗价格调整,的确充满了矛盾与纠结,如果要把这些目标都执行到位,基本上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公立医疗价格调整,这些年来,医改新政频出,但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公立医院依旧人满为患不说,医患关系更是丝毫没有调和的迹象。病人不满意,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同样不满意当下的处境和待遇,医生多点执业以及非公立医疗服务价格的放开,更加剧了公立医院所面临的人才流失风险。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公立医疗的调整,都很必要。
当然,公立医疗价格调整,也是迫切需要改革的方向之一。当下公立医疗屡遭诟病,一个重要原因是公立医疗的价格机制未能理顺。医疗服务的价格不高,但通过以药养医等方式转嫁。公立医疗价格调整机制直接导致对公立医疗服务的过度消费,而对于公立医院的逐利诉求,以及医生绩效考核体系下的过度医疗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公立医疗成本和费用的增加,更是缺乏有效的遏制机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公立医疗价格的调整,固然是块硬骨头,但同样也有望成为突破口。无论是体现医务人员的服务价值,还是体现医疗资源本身的稀缺性,其实都是改变当下公立医疗中各种扭曲乱象的前提。当然,体现医务人员的服务价值,必然意味着医疗服务价格要走出低谷,如何既体现医务人员的服务价值,又不增加患者负担,仅仅是“药品零差率”,甚至是一些试点案例,其实很难有足够的信服力。
公立医疗的公益性,其实不应体现在偏离市场的医疗服务价格,而更应体现于公立医疗的补偿机制上。事实上,假如缺乏必要的补偿机制,医疗服务费用与患者负担之间必然是你升我涨的零和游戏,而唯有合理的补偿机制真正到位,才能在既不扭曲医疗服务价格,充分体现医务人员价值的同时,又不额外增加患者负担,而补偿机制向来都是各国公立医院得以正常运转的惯例机制。而公立医院的补偿制度,除了政府补贴或专项拨款、政府担保的融资和民间捐赠之外,医疗保险支付机制,以及对于特定患者的直接补偿,同样是重要的方式。
一言以蔽之,公立医疗价格调整,体现医务人员的价值,当然大有必要,但真要兑现“不增加患者负担”的承诺并让其具有信服力,则必须从根本上剔除公立医院的逐利趋向,而公立医疗补偿机制的完善,显然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