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5年,温州市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2013年底,全市老年人口(60岁以上)达120.6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5%,仅次于杭州,居全省第二。我市人口老龄化除了基数大,还呈现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等特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市专业养老护理人员严重缺乏、缺口巨大。目前我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共有17万人,根据国家规定,每4位这样的老人需要1名专业护理员。以此推算,我市至少需要4万名以上的养老护理员,然而现状是目前我市专业养老护理人员不足1000人。
另外,据市人大常委会调查组的调查报告称:目前我市养老机构中的服务人员,大多来自进城务工人员、本地农村妇女、下岗失业人员和低龄老人等,这些人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护理技能较弱等现象,与养老服务的要求极不适应。
我市专业养老护理人员为何如此缺乏?市人大常委会调查组也对此进行了调查。调查报告称:因为养老机构不属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承认的医疗服务机构,护理执业经历不被承认,加之待遇不高、社会认同感低等原因,专业养老护理人员队伍稳定性差。
调查组建议,市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逐步实现全员持证上岗;强化待遇保障,适当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支持引导全市大中专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大批年轻、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鼓励护理相关毕业生到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就业。
孔海龙表示,下一步,市政府将加大对养老护理行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养老机构护理员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保障养老从业人员在公办、民办养老机构之间有序流转。积极筹建民政职业学院,为养老服务培训和储备专业护理人员队伍,并逐步建立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制度。
据悉,我市今年的目标是,通过加强知识和技能培训,新增持证养老护理人员2800名,家庭养老护理员30000名。
推进“养医结合”推广“时间银行”
市民政局副局长、市老龄办主任蒋义炮谈“如何养老”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不管是官方会场还是坊间论坛,养老话题受关注度持续升温。昨天,就“如何养老”的话题,专访市民政局副局长、市老龄办主任蒋义炮。
问: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什么?温州人口老龄化呈现什么特点?
答: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温州于1995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主要特点是老年人口基数大,空巢化程度较高。空巢化问题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因为我市有几百万人口外出经商,家里只剩老人,而他们更需要政府和社会去关注。
问:根据市老龄办的调查显示,在养老意愿方面,93.5%的老年人希望通过居家实现养老,6.5%的老年人希望住在机构养老。这说明什么问题?
答: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强,基本上想在家里养老,进养老院会有种被遗弃的感觉。这种想法很正常,但对于空巢老人来说,去养老机构会得到更好的照料。针对这一现状,民政部门正依托社区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即便家里只有一个老人,也有人提供服务。这种养老模式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和生活习惯,而且成本也是最低的。
问:相关资料称,我市需要4万名以上的养老护理员,而目前专业养老护理人员不足1000人,如何解决专业养老护理人员严重缺乏的问题?
答:养老护理员工作辛苦,待遇不高,岗位吸引力不足。针对该现状,我们一方面加强培训,比如跟东方学院合作开办民政学院,下半年要招收50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而且,政府也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如取得证书的养老服务人员,根据岗位等级可获相应津贴。省里也有个入职奖励,大学毕业从事养老服务行业一定的年限,可“报销”大学学费。同时,今年我们还要开展护理技能进家庭,对家庭成员、保姆进行上门培训,另一方面是对社工人才的培养,大部分往养老服务岗位来吸引,来缓解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
问:听说我们接下去要重点推行养医结合模式?
答:对。它里面包含了多个层次的内容,包括基层社区养老照料中心跟社区卫生室的合作;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互动,比如医疗机构增设老年病专科、有条件的医院开辟老年病床、养老机构里面设一些医疗机构等;还有就是依托医疗资源来办养老机构,特别是一些民营医院,可以转一部分办养老机构。它所涉及的内容很多,需要有一个好的制度设计。
问:之前网络上关于“以房养老”的话题很热,您认为这种养老模式前景如何?
答:“以房养老”不是政府主推的养老模式,只是金融保险系统推出的一种产品,让大家多一种选择。国内的几个城市进行了试点,都不太成功。就个人来讲,我也不太看好这种模式。因为受传统观念的驱使,大多数老人想把房子留给子女,而不是抵押给银行。而且,以房养老解决的只是支付能力的问题,老人抵押房子拿到钱,还是要住到养老院去,这其实给政府和社会的养老服务带来更大的压力。
问:谈及养老问题,许多80后双独夫妻发出“上有老下有小,事业还在半山腰”的感慨。“421”式的家庭结构下,他们无兄弟姐妹可分担,养老压力只能独自扛。对他们,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
答:随着社会的发展,我相信养老服务的供给会越来越好,所以也不必压力过大。当然,提升养老服务,不单单是政府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去推动,需要每个人身体力行。我们之前在松台街道菱藕社区推出居家养老的新模式——“时间银行”。广大志愿者以及低龄老人为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提供服务,将服务时间存入“时间银行”。等到自身无法再为他人服务时,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获得其他“用户”的帮助。这是一个很好的助老模式,接下去肯定要推广。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市专业养老护理人员严重缺乏、缺口巨大。目前我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共有17万人,根据国家规定,每4位这样的老人需要1名专业护理员。以此推算,我市至少需要4万名以上的养老护理员,然而现状是目前我市专业养老护理人员不足1000人。
另外,据市人大常委会调查组的调查报告称:目前我市养老机构中的服务人员,大多来自进城务工人员、本地农村妇女、下岗失业人员和低龄老人等,这些人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护理技能较弱等现象,与养老服务的要求极不适应。
我市专业养老护理人员为何如此缺乏?市人大常委会调查组也对此进行了调查。调查报告称:因为养老机构不属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承认的医疗服务机构,护理执业经历不被承认,加之待遇不高、社会认同感低等原因,专业养老护理人员队伍稳定性差。
调查组建议,市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逐步实现全员持证上岗;强化待遇保障,适当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支持引导全市大中专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大批年轻、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鼓励护理相关毕业生到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就业。
孔海龙表示,下一步,市政府将加大对养老护理行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养老机构护理员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保障养老从业人员在公办、民办养老机构之间有序流转。积极筹建民政职业学院,为养老服务培训和储备专业护理人员队伍,并逐步建立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制度。
据悉,我市今年的目标是,通过加强知识和技能培训,新增持证养老护理人员2800名,家庭养老护理员30000名。
推进“养医结合”推广“时间银行”
市民政局副局长、市老龄办主任蒋义炮谈“如何养老”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不管是官方会场还是坊间论坛,养老话题受关注度持续升温。昨天,就“如何养老”的话题,专访市民政局副局长、市老龄办主任蒋义炮。
问: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什么?温州人口老龄化呈现什么特点?
答: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温州于1995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主要特点是老年人口基数大,空巢化程度较高。空巢化问题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因为我市有几百万人口外出经商,家里只剩老人,而他们更需要政府和社会去关注。
问:根据市老龄办的调查显示,在养老意愿方面,93.5%的老年人希望通过居家实现养老,6.5%的老年人希望住在机构养老。这说明什么问题?
答: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强,基本上想在家里养老,进养老院会有种被遗弃的感觉。这种想法很正常,但对于空巢老人来说,去养老机构会得到更好的照料。针对这一现状,民政部门正依托社区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即便家里只有一个老人,也有人提供服务。这种养老模式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和生活习惯,而且成本也是最低的。
问:相关资料称,我市需要4万名以上的养老护理员,而目前专业养老护理人员不足1000人,如何解决专业养老护理人员严重缺乏的问题?
答:养老护理员工作辛苦,待遇不高,岗位吸引力不足。针对该现状,我们一方面加强培训,比如跟东方学院合作开办民政学院,下半年要招收50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而且,政府也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如取得证书的养老服务人员,根据岗位等级可获相应津贴。省里也有个入职奖励,大学毕业从事养老服务行业一定的年限,可“报销”大学学费。同时,今年我们还要开展护理技能进家庭,对家庭成员、保姆进行上门培训,另一方面是对社工人才的培养,大部分往养老服务岗位来吸引,来缓解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
问:听说我们接下去要重点推行养医结合模式?
答:对。它里面包含了多个层次的内容,包括基层社区养老照料中心跟社区卫生室的合作;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互动,比如医疗机构增设老年病专科、有条件的医院开辟老年病床、养老机构里面设一些医疗机构等;还有就是依托医疗资源来办养老机构,特别是一些民营医院,可以转一部分办养老机构。它所涉及的内容很多,需要有一个好的制度设计。
问:之前网络上关于“以房养老”的话题很热,您认为这种养老模式前景如何?
答:“以房养老”不是政府主推的养老模式,只是金融保险系统推出的一种产品,让大家多一种选择。国内的几个城市进行了试点,都不太成功。就个人来讲,我也不太看好这种模式。因为受传统观念的驱使,大多数老人想把房子留给子女,而不是抵押给银行。而且,以房养老解决的只是支付能力的问题,老人抵押房子拿到钱,还是要住到养老院去,这其实给政府和社会的养老服务带来更大的压力。
问:谈及养老问题,许多80后双独夫妻发出“上有老下有小,事业还在半山腰”的感慨。“421”式的家庭结构下,他们无兄弟姐妹可分担,养老压力只能独自扛。对他们,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
答:随着社会的发展,我相信养老服务的供给会越来越好,所以也不必压力过大。当然,提升养老服务,不单单是政府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去推动,需要每个人身体力行。我们之前在松台街道菱藕社区推出居家养老的新模式——“时间银行”。广大志愿者以及低龄老人为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提供服务,将服务时间存入“时间银行”。等到自身无法再为他人服务时,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获得其他“用户”的帮助。这是一个很好的助老模式,接下去肯定要推广。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