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养老的民间社会组织正慢慢走入人们的视线。他们既承接政府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也在努力推广自己的品牌。但这些民间社会组织在探索当中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如怎么得到老人认可、员工从哪里来、服务专不专业等问题。在老龄化日渐紧迫的当下和未来,他们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吗?
社会组织“正规吗”?
“伙伴聚家”是一个2009年创立的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其性质属于民营非企业机构。
近年来,上海贯彻9073养老格局——老人中的90%通过家庭养老解决,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各个街道下属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服务社基本承接了这“7%”。但由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力量有限,会把部分服务工作分给或转包给社会组织来做。
2011年,浦东新区政府开放了30个居家养老服务的招投标项目,“伙伴聚家”中了8个项目。但在服务过程中发现,社区里的老人对他们有很多不理解。老人们认为,街道是姓“公”的,社会组织是姓“私”的,再怎么说,也是公家的才正规吧!
后来,“伙伴聚家”慢慢探索出门路,先找街道的民政科,帮他们“验明正身”。然后再找居委会,并在初期提供上门服务时,由居委会干部带着,以避免老人的质疑。“落实项目的过程,实际也是树立口碑的机会。现在不少老人在体验后,主动来询问并购买服务。”创始人杨磊说。
服务人员从哪里来?
福寿康老年康复护理机构创始人张军很为“人”的问题伤脑筋。因他们专注于康复护理服务,对服务人员的专业性颇有要求。现有的服务团队由18位康复师、20多位护士、40多位介护工组成。不少人还具有医学相关执业资格证书,但它也属于民营非企业机构,并不是医疗单位,缺少各种保障。
“伙伴聚家”在创业初期也曾一度3个月没留下过一个人。如今,他们70多位工作人员中不少是80、90后。有时候他们会感慨:“这么辛苦,到底有没有意义?”
专注于失能老人养老的尽美长者服务中心负责人顾春玲说:“虽然辛苦,但这也是一个筛选的过程,真正能够坚守下来的人,才是真正适合的人。”
笔者询问了几个社会组织的创始人进入养老领域的初衷,他们均说,是亲身体验过亲人需要养老服务时的急迫以及对未来养老事业的担忧。
服务专业不专业?
市场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张军的预期。此前,福寿康团队承接了陆家嘴街道90岁以上独居老人的康复护理服务,但接到了不少令人尴尬的投诉:老人们提出,他们并不需要“那么专业”的康复服务,只想服务人员能帮家里做点“家政”的活儿。
“这是服务没有和需求对接好的问题。”张军说,他曾遇到过一位退休干部,每月有1.2万元退休工资加养老金,家里还请了保姆,按说条件很好。然而当询问老人日常的洗浴情况时,老人却说:“半年没洗过一次澡了。”保姆的理由是:“谁敢给他洗?晕了、摔了,谁负责?”
之后,福寿康工作人员专门上门为老人安装了浴椅,护士帮助老人洗浴。洗浴后,老人激动得无以言表。“所有的服务都应该从老人的需求出发。”张军说。
“我常常和员工说,躺着和能在床上坐起来,是不一样的感受;在床上坐着,和能下床上个厕所,又完全不一样。我们要设身处地去体会老人的不易。”张军希望,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让每个社会组织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