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网 养老】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认为,公众对于养老金并轨的诉求并不切合“实际”,一些“并轨”建议不具备可操作性,社会上的“并轨”呼声只是一个追求结果平等的乌托邦式养老并轨,这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不可能实现。“至少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这样做。”他认为实现“并轨”付出的行政成本,还有可能面临的风险,许多人并没有认真掂量过。
对此说法,编者也表示部分赞同。的确,在养老金并轨的问题上,绝对不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为了追求一个“形式上的平等”——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以及城乡居民在养老缴费方面实现“大一统”,这种想法虽然很理想,但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基础养老保险是在一张白纸上起步的,家底非常薄,所以想在短时期内形成各方都满意而且保障很充分的养老保险机制的确对于国家财政以及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和社保经办服务来说,都还跟不上,甚至是捉襟见肘。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出要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的水平,因为按照目前的购买力以及养老金发放水平,65元的基础养老金的保障能力其实已经脆弱到可以忽略不计了,但是提高基础养老金所涉及的人群是数以亿计,即使提高十块钱,对于人口大省河南、山东、四川这样的省份来说,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每年转移支付的资金也要以千亿来计数。
因此,编者特别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访欧期间说的一句话,“再大的成就除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小,再小的问题乘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大。”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太大,而且社会阶层的分化明显,收入差距非常大,所以当一项事关所有人群今后几十年养老的政策准备进行重大调整的时候,必须进行周密的设计,“下决心以前要把方方面面涉及的问题和障碍进行尽可能周延的考量,然后一一做好应对方案,最后胸有成竹地决策。”
对于唐钧所说的“至于社会上的并轨呼声,说穿了,只是一个追求结果平等的乌托邦”的说法,编者认为专家也不能简单的认为社会各界对养老金“并轨”的呼声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梦想”,而是老百姓对于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之间退休待遇差距以及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完全由财政兜底现状的不满。
这种不满的长期积累,势必会形成一个要求“彻底公平”的所谓“乌托邦”式的养老金改革模式,至于这个模式需要社会各个阶层付出多大的经济成本和改革的机会成本,倒是没有太多人在意了。就比如说,很多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如果按照一些人的改革设想,由职工个人缴费养老金,那么如果在保证工资待遇不降低的前提下,只能是由更多的创收利润来弥补,这对于个别事业单位还可以做到,但是对于提供公共服务的某些事业单位,比如医院和学校,可能就难以做到这一点,因为医疗卫生收费有其是教育收费的杠杠都明摆着,不可能因为养老金而多切出一块收费项目。
养老金并轨到底走什么样的路线,目前没有定论,但让改革群体和被改革群体都从改革中受益,是社会保障改革的总体方向,只不过,步子迈多大,确实需要高层决策稳慎推进,不能冒进,也不能止步不前,照顾公众意愿和尊重现实两者并不矛盾,还是首先要做好机关事业单位的分类,尽快厘清事业单位的性质以及养老分担机制。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