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4-22 21:26:50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群众最盼望养老金制度改革带来的社会公平,寄托在企业全面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上,由企业年金制度承担养老金改革带来社会公平的重任,企业年金制度,能够承担这样的重任吗?恐怕未必。
         
        我们相信,如果机关行政事业单位推出“基本养老金+职业年金”的养老金制度,职业年金立即会付诸实施,因为有财政托底保障,然而企业全面实施企业年金制度,却是一个漫长的甚至对于大多数职工来说是见不到边的过程。
         
        从2004年企业年金制度推出以来,至今全国只有5.9万个企业实行了企业年金制度,这个数字仅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0.4%。
         
        而且,前述专家也表示,“目前已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数量依然很少,全国参保人数仅为2000万人”,仅占全国企业职工总数不足10%。
         
        其次,当前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差距最大的就是退休金的替代率,目前企业只有大概40%~50%,要实现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替代率同步,即可以拿到在职工资的80%到90%,也就是说将提高一倍的退休金,那么在职时企业缴纳劳动保险费用恐怕也要翻倍,从现在缴纳工资总额的20%提高到30%到40%,职工个人缴纳工资的8%也要提高到12%到16%,才有可能保持养老金收支的平衡,然而以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经济情况,增加如此巨大的负担,将会使一大批企业陷入经济危机甚至破产的境地。
         
        因此,不论从十年来建立企业年金的历史来说,还是从未来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前景来说,短时间内,对大多数企业和职工来说,要想达到和机关事业单位同水平的企业年金仍然只能是镜中之花、水中之月。
         
        在改革开放之初,作为企业工人经常受到“要承受改革阵痛”的教育,大批企业职工经受了改制、下岗的阵痛,其中不少问题至今未解决。
         
        今天,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深化改革必然会触动某些既得利益。但是,为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深化改革不能停步,因此一些既得利益集团也应当有承受改革阵痛的准备。
         
        如果只是为了减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对养老金制度改革的阻力,而仍然长期保持实际存在的双轨养老金悬殊差距,这样的制度改革对普通劳动者依然无用。这种做法无异于双轨名义上变成了单轨,让绿皮慢车与G字高铁都在一条轨道上行走,却要让绿皮车乘客与高铁乘客买同样的车票,恐怕更会暴露由此而造成的新的养老保障的不公平。
         
        养老金制度改革确实是一块“硬骨头”,怎样才能啃掉这块硬骨头,保障广大劳动者的托底养老制度的公平,更是考验着顶层设计者的智慧和魄力。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