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问题备受全社会关注,而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在青壮劳力进城务工后,农村留下的空巢老人,他们的生活面临许多困境。如何解决农村这些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延安市宝塔区探索尝试的一种自助式的养老模式,让农村空巢老人有了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
特别的窑洞自助养老院
老人们敲锣打鼓唱歌:去年洪水怕死个人,塌了些窑洞没伤人。共产党真正好,给老年人一孔窑洞来安身。老年人住下了一大院,自家身体自家管…
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院落是延安市宝塔区新建立的赵台村养老院,每天下午,28位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们就聚集在窑洞前,敲锣打鼓唱秧歌,82岁的老人李庆绿身体有些不得劲儿,但热闹起来一点都不落后。
李庆绿:在这儿住下,老婆老汉能拉话,圪蹴在门口,说说笑笑、唱,都好着,在延安住了一段时间,不想住,不好住,没有地方转,一个人都认不得,住在这儿都是熟人。
2013年,延安遭遇了百年一遇持续强降雨,引发洪涝、山体滑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赵台村很多老人家的窑洞要么坍塌,要么成为危房。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宝塔区麻洞川乡和赵台村以及延安市包扶小组共同出资40万元,在赵台村闲置的学校基础上,建起了这个养老院。
宝塔区麻洞川乡党委书记郝止戈:这个学校是一个砖窑,当时我们把这个重新进行了改装,维修,上面又新修了十间,总共是18间房子,原来有一个院墙,我们把院墙一拆,弄成开放式的养老院。还新增加了健身广场。
调查中了解到,延安的一些养老院,平均收费标准最低一个月都得1500块钱,而在赵台村自助养老院里,除了水电费老人掏以外,其余的全是免费的。入住前,老人们的子女和村委会签订了协议,规定老人享有窑洞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子女也没有继承权。老人过世后,窑洞交回村集体,再安排其他困难老人入住。一户一孔窑洞,生活由自己料理,因此养老院取名自助养老院。
赵台村支书常浩锦:他们的生活,吃住,自己管理,自己做的吃。光掏个电费,住房费不要掏,什么费用不要掏。有病了,邻家把饭都送过来了。又是自助,又是互助的养老院。
64岁的曹庆永和61岁的老伴儿,俩人的儿子早年去世, 女儿也远嫁外地,生活得十分艰难,平日里老两口沉默寡言,一直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担忧,自从住进自助养老院后,老两口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性情也变得活泛起来。有酿酒手艺的老曹,搬到新居后,经常用自己酿的酒招待大伙儿。
赵台村村民曹庆永:在自己能自理的情况下,互相帮助,也是个互助的养老院,老年人都集中全了,有些娃娃出去打工不在家,集中起来后,有个病了,有个事情了,互相帮助。
记者:这个酒烧好了以后,要把他们好好招待一下?
赵台村村民曹庆永:喝,都喝。
李润珍:这是老大,老二,这是老三,两个在银川,一个神木大柳塔,一个在延安……
66岁的李润珍和71岁的老伴育有一儿三女,孩子们都在外地打工,逢年过节也难得回来一次,儿女们一直让老两口跟他们住,但老人们却住不惯。
李润珍:去也不去,连儿子家都不去,不如住在自己家里,不管吃好吃坏,老婆老汉随意。
现在老两口住在养老院这孔近20平米的砖窑里,虽说离开了原来的家,但还在本村,出门就能碰到熟人。老人们聚在了一起,家长里短,扭秧歌、下象棋,其乐融融。
李润珍:(老伴)晚上犯病了,眼瞪着。
记者:那会儿没有人照顾?
李润珍:谁照顾,就我们两个,我急得一边哭一边叫人都没人答应。
记者:住在这儿不担心这个问题?
李润珍:不担心了,有人了。
公益性岗位服务人员帮照顾
虽说是自助养老院,吃穿住行都得靠自己来解决, 但并不是说政府就撒手不管了,自助养老院里,政府还出资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让村里的一些人来帮助照料老人们的日常生活。
今年61岁,有着30多年从医经验的常浩锦既是赵台村的党支部书记,又是村里自助养老院的公益性岗位服务人员,每隔三五天他就要给老人们检查身体,问问饮食起居。
常浩锦:平时就给他们量下血压,看看病,有病的,不能做饭,给他们做做饭,问问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给他们孩子打招呼。
调查中老人们告诉记者,虽然养老院生活设施简单、服务水平也不是很高,但他们住得舒心,子女们也很放心。
李秀忠:自从我们这儿养老院好了以后,父亲回来住下,我觉得我父亲精神面貌不一样了,他高兴,作为儿女来说,只要父亲高兴儿女也就放心了。
乔庆如:我还没有想到,我老了,还有好活的这两天。
赵台村党支部书记常浩锦告诉记者,村里60岁以上老人共有67位,由于受地方限制,目前仍有39位空巢老人没办法安排入住。政府计划再新修一排10孔窑洞,目前资金正在筹集之中。采访中,村支书告诉记者,由于是自助式养老,对于那些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养老院无法接受入住,另外住进来的老人如果发生瘫痪卧床等情况,服务人员也没有办法进行长期照顾,必须要老人的子女来照料。
宝塔区麻洞川乡党委书记郝止戈:城里(养老院)条件好,有暖气,有空调,有楼房,平房啊,但是在我们农村可能就是我们现有的条件,可以说是朴素版的。而且我们经济负担也轻,假如建成城里那样的,我们政府财力也有限,村民也没有这样的资金实力。我们这个是节约型的,也是朴素的,而且我们是实用的。
对于延安市宝塔区赵台村探索实行的这种自助式养老方式。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红娟认为这是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的一种新的途径,值得肯定。
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红娟:我觉得这种养老院对我们这种未富先老的社会是一个比较理性的、比较实在的选择,一方面政府利用旧有的设施,通过基础设施的改造,成为一个方便养老的场所,通过这种方式政府不用投资太多。另外使得我们老人从原来比较分散的地方集中起来共同进行养老。不是强调某一方面,而是从家庭、社会、社区、政府这几方共同来承担逐渐缓解养老的压力。(政府大包大揽的养老方式)一方面对政府压力也很大,对老百姓来说,特别是农村老人,财力有限,承担不起,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自助、互助的养老方式,强调各方的责任共同承担,我觉得还是必要的。
目前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正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传统的家庭养老、儿女养老模式正面临挑战。延安市宝塔区赵台村自助养老院的这种探索不仅迎合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还增加了老人们之间交流,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地处偏远的农村如何推进养老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特别的窑洞自助养老院
老人们敲锣打鼓唱歌:去年洪水怕死个人,塌了些窑洞没伤人。共产党真正好,给老年人一孔窑洞来安身。老年人住下了一大院,自家身体自家管…
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院落是延安市宝塔区新建立的赵台村养老院,每天下午,28位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们就聚集在窑洞前,敲锣打鼓唱秧歌,82岁的老人李庆绿身体有些不得劲儿,但热闹起来一点都不落后。
李庆绿:在这儿住下,老婆老汉能拉话,圪蹴在门口,说说笑笑、唱,都好着,在延安住了一段时间,不想住,不好住,没有地方转,一个人都认不得,住在这儿都是熟人。
2013年,延安遭遇了百年一遇持续强降雨,引发洪涝、山体滑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赵台村很多老人家的窑洞要么坍塌,要么成为危房。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宝塔区麻洞川乡和赵台村以及延安市包扶小组共同出资40万元,在赵台村闲置的学校基础上,建起了这个养老院。
宝塔区麻洞川乡党委书记郝止戈:这个学校是一个砖窑,当时我们把这个重新进行了改装,维修,上面又新修了十间,总共是18间房子,原来有一个院墙,我们把院墙一拆,弄成开放式的养老院。还新增加了健身广场。
调查中了解到,延安的一些养老院,平均收费标准最低一个月都得1500块钱,而在赵台村自助养老院里,除了水电费老人掏以外,其余的全是免费的。入住前,老人们的子女和村委会签订了协议,规定老人享有窑洞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子女也没有继承权。老人过世后,窑洞交回村集体,再安排其他困难老人入住。一户一孔窑洞,生活由自己料理,因此养老院取名自助养老院。
赵台村支书常浩锦:他们的生活,吃住,自己管理,自己做的吃。光掏个电费,住房费不要掏,什么费用不要掏。有病了,邻家把饭都送过来了。又是自助,又是互助的养老院。
64岁的曹庆永和61岁的老伴儿,俩人的儿子早年去世, 女儿也远嫁外地,生活得十分艰难,平日里老两口沉默寡言,一直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担忧,自从住进自助养老院后,老两口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性情也变得活泛起来。有酿酒手艺的老曹,搬到新居后,经常用自己酿的酒招待大伙儿。
赵台村村民曹庆永:在自己能自理的情况下,互相帮助,也是个互助的养老院,老年人都集中全了,有些娃娃出去打工不在家,集中起来后,有个病了,有个事情了,互相帮助。
记者:这个酒烧好了以后,要把他们好好招待一下?
赵台村村民曹庆永:喝,都喝。
李润珍:这是老大,老二,这是老三,两个在银川,一个神木大柳塔,一个在延安……
66岁的李润珍和71岁的老伴育有一儿三女,孩子们都在外地打工,逢年过节也难得回来一次,儿女们一直让老两口跟他们住,但老人们却住不惯。
李润珍:去也不去,连儿子家都不去,不如住在自己家里,不管吃好吃坏,老婆老汉随意。
现在老两口住在养老院这孔近20平米的砖窑里,虽说离开了原来的家,但还在本村,出门就能碰到熟人。老人们聚在了一起,家长里短,扭秧歌、下象棋,其乐融融。
李润珍:(老伴)晚上犯病了,眼瞪着。
记者:那会儿没有人照顾?
李润珍:谁照顾,就我们两个,我急得一边哭一边叫人都没人答应。
记者:住在这儿不担心这个问题?
李润珍:不担心了,有人了。
公益性岗位服务人员帮照顾
虽说是自助养老院,吃穿住行都得靠自己来解决, 但并不是说政府就撒手不管了,自助养老院里,政府还出资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让村里的一些人来帮助照料老人们的日常生活。
今年61岁,有着30多年从医经验的常浩锦既是赵台村的党支部书记,又是村里自助养老院的公益性岗位服务人员,每隔三五天他就要给老人们检查身体,问问饮食起居。
常浩锦:平时就给他们量下血压,看看病,有病的,不能做饭,给他们做做饭,问问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给他们孩子打招呼。
调查中老人们告诉记者,虽然养老院生活设施简单、服务水平也不是很高,但他们住得舒心,子女们也很放心。
李秀忠:自从我们这儿养老院好了以后,父亲回来住下,我觉得我父亲精神面貌不一样了,他高兴,作为儿女来说,只要父亲高兴儿女也就放心了。
乔庆如:我还没有想到,我老了,还有好活的这两天。
赵台村党支部书记常浩锦告诉记者,村里60岁以上老人共有67位,由于受地方限制,目前仍有39位空巢老人没办法安排入住。政府计划再新修一排10孔窑洞,目前资金正在筹集之中。采访中,村支书告诉记者,由于是自助式养老,对于那些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养老院无法接受入住,另外住进来的老人如果发生瘫痪卧床等情况,服务人员也没有办法进行长期照顾,必须要老人的子女来照料。
宝塔区麻洞川乡党委书记郝止戈:城里(养老院)条件好,有暖气,有空调,有楼房,平房啊,但是在我们农村可能就是我们现有的条件,可以说是朴素版的。而且我们经济负担也轻,假如建成城里那样的,我们政府财力也有限,村民也没有这样的资金实力。我们这个是节约型的,也是朴素的,而且我们是实用的。
对于延安市宝塔区赵台村探索实行的这种自助式养老方式。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红娟认为这是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的一种新的途径,值得肯定。
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红娟:我觉得这种养老院对我们这种未富先老的社会是一个比较理性的、比较实在的选择,一方面政府利用旧有的设施,通过基础设施的改造,成为一个方便养老的场所,通过这种方式政府不用投资太多。另外使得我们老人从原来比较分散的地方集中起来共同进行养老。不是强调某一方面,而是从家庭、社会、社区、政府这几方共同来承担逐渐缓解养老的压力。(政府大包大揽的养老方式)一方面对政府压力也很大,对老百姓来说,特别是农村老人,财力有限,承担不起,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自助、互助的养老方式,强调各方的责任共同承担,我觉得还是必要的。
目前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正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传统的家庭养老、儿女养老模式正面临挑战。延安市宝塔区赵台村自助养老院的这种探索不仅迎合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还增加了老人们之间交流,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地处偏远的农村如何推进养老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