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4-03 15:22:40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养老网  养老破除养老之窘,先须理念纠偏:一个更为迫切的共识尚未形成—对老年人的扶助应该与这个社会的综合实力“相称”,甚至应该有所超前、有所倾斜。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在很多方面属于弱势人群,在社会服务上天然需要额外的倾斜和关照。而在中国社会近三十多年内剧烈转型之际,当人们从温情脉脉的“单位人”抛为“社会人”、“社区人”,老年生活也同样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及时思考,社会转型的代价和阵痛如何分担。实事求是地说,当前在我国的大中小城市以及农村,由于“养儿防老”不太管用、社会养老配套不足,养老问题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心中的隐忧。这些年中央高度强调“社会建设”,其中对人口老龄化命题日益重视,正是对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性深层调整中出现的新问题的呼应。理念性的原则如何变为实操性的举措,可谓知易行难。
         
        当然,也有一种倾向值得提醒。每每在谈及当前的养老窘境时,我们都会反复听到各种令人无奈的“缺口”,各种从技术层面提出的对策与建议,以及各类国外先进经验的“他山之石”。而在这些务实的讨论、建议和举动缓慢推进的同时,一个显然更为迫切却有时遭到忽视的共识却尚未强有力形成—对老年人的扶助应该与这个社会的综合实力“相称”,甚至应该有所超前、有所倾斜。道理无需赘言,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倡导还有点“虚”,那么从更“现实”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终将老去,今天我们对待老人的态度,很可能就是明天后辈对待我们的态度。这是一个事关每个人自身未来重大关切的现实命题。
         
        今天,当公办养老院的公共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国民养老需求、民营养老院又面临各种窘迫之时,林林总总的客观原因总会被罗列出来。可以肯定的是,出现这种困境,一定是我们的制度设计出现了问题。而制度设计之所以出现问题,很重要一个原因则是设计的理念出现了偏差。
         
        破除养老之窘,必须厘清一个观念:所谓“体面劳动”,劳动者退休后的体面养老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它是每个个体的劳动力价值周期的一个必经阶段,绝不能孤立看待。让人们在老年阶段“活得有尊严”,在老龄化日益逼近的中国,既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直接体现,也是每个人的“中国梦”的具体化。晚景凄凉是一种最无奈、最悲怆的人生境况。说句实话,“没有老过”的年轻人确实很难换位思考或感受这种处境,但不能感同身受并不代表可以无动于衷、无所作为,甚至在一些做法上背离人情与常理。
         

    关键词:困局理念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