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网 养老]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许多专家将中国目前面临的养老困境概括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
据北京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截至2011年年底,北京市的养老机构共有401家,床位总数仅仅只有6.9万张。这样算来,即便是现有床位全住满,每百名老人拥有的机构养老床位仅为2.8张,即目前北京市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仅为2.8%,离丁向阳市长提出的4%的目标还差距较大。目前,国际社会机构养老通行的一般规律为5%的老人在机构养老,如果按这个“百名老人5张床位”的标准计算,北京市的床位缺口在5万张以上。
这么大的缺口便是养老产业的前景,但一些老资历的民办养老院院长却认为国内养老产业的前景只是“看上去很美”。
在国外,公办养老机构一般面向最需要养老保障的底层人群,民办养老机构则面向高端市场。在部分国家,尤其在高福利国家,养老机构多为公办民营,老人的养护费用也由政府负责大部分,甚至是全部金额。
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目前北京市能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的普遍为老干部、华侨或能自理的市民,而真正的养老包袱却抛给了个人和社会。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农村老人月平均养老金仅74元,为城市老人的5%,而城市老年人平均月退休金也只有1527元,在物价居高不下、人力成本飞涨的今天,1500多块的退休金既请不起保姆,也住不起收费不菲的民办养老院。
收不到优质客户、资金困难、得不到扶持,民办养老机构为了维持生计,只好选择降低服务质量、保持低价留住客户,一些家庭困难的老人无处可去,只能毫不体面地在这里挨日子,等待生命终结。
民政部门曾出台了多个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相关政策意见,其中涉及了:社会办福利机构将享受优惠地价,享受用水、用电、燃气、煤、电信业务优惠政策,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获得一次性基本建设资金补助……但这些政策最终都成了一纸空文,多数养老院表示至今从未享受过。
这些政策有些不了了之,有些政策设置了不切实际的高门槛,将民办养老机构挡在了门外。
绝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没有自有土地,即便地是自己的,拿不到发改委的批文和用地规划许可证,民办机构也得不到每张床位8000~16000元的一次性基本建设资金补助。
没有土地的机构还要面临着房租水涨船高、土地出让、房屋拆迁等重大经营风险。昌平区北七家镇歇甲村从去年年初开始拆迁,目前,村西已经成了一片废墟,按照拆迁进程表,2012年8月14日是歇甲田园风光养老院的最后期限,风险已经成为无法改变的现实。
困扰民办养老机构多年的“用地难”问题终于看到了转机的可能。6月底,全国人大首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时提出,全国各地养老项目均面临“用地难”问题,建议养老项目用地纳入城区整体规划。
民办养老机构的风险:失能老人何处去
民办养老机构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风险是老人的生命健康问题。
老人上了岁数,各种疾病随之而来,按时吃药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老年人身体异常脆弱,特别容易发生意外。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来明确这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也缺乏相应的保险,一旦老人发生意外导致纠纷和官司,养老机构通常是“满盘皆输”,这也是多半养老机构不接收失能老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办机构因风险抵御能力差不接收失能老人还情有可原,公办机构以各种理由拒收失能老人则令人难以理解。一位退休多年的前乡镇养老院院长透露:“公办机构的员工都是事业编制,旱涝保收,也不存在经营压力,很多人巴不得院里一个老人都没有,更别提主动接收失能老人给自己惹麻烦了。”
近日,一则关于3300万失能老人面临无养老院接收的报道引发关注,有研究数据显示,未来三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达4000万人,但由于护理难度大、护理需求高、专业护理人员极度匮乏,目前的养老机构无法接收这些老人。北京市老龄委的专家指出,这一数据其实比较保守,只统计了60岁以上的人群,实际上,“老病年轻得”的趋势越来越明显,60岁以下的失能人群数量不容小觑,各养老院中也不乏中年、青年失能患者的身影。
并不是所有机构都对失能人群亮红灯。
朝阳区南皋乡北皋村的东方综合养老院建于1997年,该院已拥有床位3000张,入住人数近千人,规模在北京市各大养老机构中名列前茅。
院长乔秀珍已是花甲之年,从开办临终关怀医院到开办综合养老院,始终与底层人群和失能人群有着深厚的情谊。她说自己是苦出身,最了解穷苦人家的不易,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她不但不拒收,还会在了解情况后会给予大幅的优惠。
大觉寺旁的玉福敬老院,硬件设施虽然比较老旧,以凭借入住门槛低、收费低廉等优势赢得了老人和家属的偏爱,该院还收住了很多其他机构不愿接受的残障人士和家庭困难的老人,承担了很多公办机构都没能做到的社会责任。时常有人打电话过来咨询,如今,该院200张床位已经快住满了,这在举步维艰、入住率普遍不高的民办养老机构中比较少见。
据北京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截至2011年年底,北京市的养老机构共有401家,床位总数仅仅只有6.9万张。这样算来,即便是现有床位全住满,每百名老人拥有的机构养老床位仅为2.8张,即目前北京市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仅为2.8%,离丁向阳市长提出的4%的目标还差距较大。目前,国际社会机构养老通行的一般规律为5%的老人在机构养老,如果按这个“百名老人5张床位”的标准计算,北京市的床位缺口在5万张以上。
这么大的缺口便是养老产业的前景,但一些老资历的民办养老院院长却认为国内养老产业的前景只是“看上去很美”。
在国外,公办养老机构一般面向最需要养老保障的底层人群,民办养老机构则面向高端市场。在部分国家,尤其在高福利国家,养老机构多为公办民营,老人的养护费用也由政府负责大部分,甚至是全部金额。
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目前北京市能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的普遍为老干部、华侨或能自理的市民,而真正的养老包袱却抛给了个人和社会。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农村老人月平均养老金仅74元,为城市老人的5%,而城市老年人平均月退休金也只有1527元,在物价居高不下、人力成本飞涨的今天,1500多块的退休金既请不起保姆,也住不起收费不菲的民办养老院。
收不到优质客户、资金困难、得不到扶持,民办养老机构为了维持生计,只好选择降低服务质量、保持低价留住客户,一些家庭困难的老人无处可去,只能毫不体面地在这里挨日子,等待生命终结。
民政部门曾出台了多个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相关政策意见,其中涉及了:社会办福利机构将享受优惠地价,享受用水、用电、燃气、煤、电信业务优惠政策,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获得一次性基本建设资金补助……但这些政策最终都成了一纸空文,多数养老院表示至今从未享受过。
这些政策有些不了了之,有些政策设置了不切实际的高门槛,将民办养老机构挡在了门外。
绝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没有自有土地,即便地是自己的,拿不到发改委的批文和用地规划许可证,民办机构也得不到每张床位8000~16000元的一次性基本建设资金补助。
没有土地的机构还要面临着房租水涨船高、土地出让、房屋拆迁等重大经营风险。昌平区北七家镇歇甲村从去年年初开始拆迁,目前,村西已经成了一片废墟,按照拆迁进程表,2012年8月14日是歇甲田园风光养老院的最后期限,风险已经成为无法改变的现实。
困扰民办养老机构多年的“用地难”问题终于看到了转机的可能。6月底,全国人大首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时提出,全国各地养老项目均面临“用地难”问题,建议养老项目用地纳入城区整体规划。
民办养老机构的风险:失能老人何处去
民办养老机构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风险是老人的生命健康问题。
老人上了岁数,各种疾病随之而来,按时吃药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老年人身体异常脆弱,特别容易发生意外。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来明确这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也缺乏相应的保险,一旦老人发生意外导致纠纷和官司,养老机构通常是“满盘皆输”,这也是多半养老机构不接收失能老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办机构因风险抵御能力差不接收失能老人还情有可原,公办机构以各种理由拒收失能老人则令人难以理解。一位退休多年的前乡镇养老院院长透露:“公办机构的员工都是事业编制,旱涝保收,也不存在经营压力,很多人巴不得院里一个老人都没有,更别提主动接收失能老人给自己惹麻烦了。”
近日,一则关于3300万失能老人面临无养老院接收的报道引发关注,有研究数据显示,未来三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达4000万人,但由于护理难度大、护理需求高、专业护理人员极度匮乏,目前的养老机构无法接收这些老人。北京市老龄委的专家指出,这一数据其实比较保守,只统计了60岁以上的人群,实际上,“老病年轻得”的趋势越来越明显,60岁以下的失能人群数量不容小觑,各养老院中也不乏中年、青年失能患者的身影。
并不是所有机构都对失能人群亮红灯。
朝阳区南皋乡北皋村的东方综合养老院建于1997年,该院已拥有床位3000张,入住人数近千人,规模在北京市各大养老机构中名列前茅。
院长乔秀珍已是花甲之年,从开办临终关怀医院到开办综合养老院,始终与底层人群和失能人群有着深厚的情谊。她说自己是苦出身,最了解穷苦人家的不易,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她不但不拒收,还会在了解情况后会给予大幅的优惠。
大觉寺旁的玉福敬老院,硬件设施虽然比较老旧,以凭借入住门槛低、收费低廉等优势赢得了老人和家属的偏爱,该院还收住了很多其他机构不愿接受的残障人士和家庭困难的老人,承担了很多公办机构都没能做到的社会责任。时常有人打电话过来咨询,如今,该院200张床位已经快住满了,这在举步维艰、入住率普遍不高的民办养老机构中比较少见。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