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养老”、“消费养老”……这些新兴养老模式在一些不法分子操作下,演变成了忽悠老人的伎俩。养老网的小编提醒,老年人在大额消费前最好咨询亲友,选择正规的养老机构以免财产受损。
花十万元欲度假养老被骗
“21世纪养生养老新模式,为天下子女分忧!”2012年夏天,70岁的王阿婆被一家外地“候鸟式养老中心”打出的广告所吸引。据介绍,该中心在全国十几个城市都有联合养老院。“参与这个项目的话,我和老伴年纪大了也有人护理,还能到处玩玩,不增加儿女负担。”当年8月,王阿婆报名参加了这家养老中心的一场养老体验课,结果甚是满意:基地内设施齐全,环境优美。
当时工作人员介绍,入住该中心需购买“时权居住证”。“价格分十档,从6800元到18800元不等,每份享有该养老中心及该公司经营管理的任何一家养生养老机构24个月居住资格权。”王阿婆对记者说,当时她以为购买“时权居住证”后,便不需再支付其他费用。由于多购买可返利,便一次性买了9800元一份的“时权居住证”十份。
去年圣诞节,王阿婆兴致勃勃地和其他老人一起到该中心管理的一家位于海南的养老院“候鸟式养老”,这才发现自己被忽悠得不轻:所谓“时权居住证”,并非预付的床位费,而只是“资格凭证”,相当于看病前的挂号费。要入住养老院,还要另外缴纳伙食费、护理费等。“那不等于我之前交的近10万元都打水漂了?”王阿婆十分不解。从海南回来后,她就和其他老人一起抱团维权。
上海市尚实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晓明分析,以所谓“时权居住证”的名义向老年人收费并无法律依据。即使该养老中心不愿退款,受骗老年人也可以不当得利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经多次交涉,今年3月初王阿婆等人如数拿到了退款,只支付了100元制作“时权居住证”的工本费。
大额消费前最好咨询亲友
老年人普遍有孤独、渴望关心、不想给小辈添麻烦等心理特点,有时恰恰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其中,“偷换概念”是一个惯用伎俩。除“候鸟式养老”外,被故意误用的还有“消费养老”、“医疗咨询”等。
去年7月29日,叶某注册了一家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雇专员给老年人打电话。他们自称“上海绿色通道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老人成为会员后便可享受提前挂号、24小时病情咨询等服务,入会费从999元到16000元不等。事实上,会员打电话来咨询健康问题,都是由业务员记录,再由叶某打电话向熟识的医生咨询;“24小时紧急救援”也名不副实:叶某事先将自己的手机与赠送给会员的“老人机”绑定,会员按下“求助”键,叶某就会收到相应求助讯息,再由他拨打急救电话。该公司用此类手段赚取近50万元,叶某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不法分子的类似伎俩,老年人应如何防范?刘晓明建议,不管听到什么“概念”,老年人在需要支付大额款项时,一定不能羞于向他人请教。“一些老年人往往信息滞后,因此在大事上应该多问问身边亲友乃至小辈。在遇到大额付款、签订合同时,最好向熟悉法律的亲朋好友或律师进行请教,确定无风险后再签订合同、付款。另外,老年人心中应有一个基本判断:凡是商家以极具诱惑的说辞推销某一产品或服务,并催促老年人当场付款或尽快付款的时候,是骗局的可能性往往比较大。”
政府和社会力量应合力助老
“候鸟式养老”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以家庭团聚或旅居游览为主要目的的特色养老方式。它有不少好处,但也存在门诊医疗费报销难、出行安全难保障等问题。
为老关怀服务援助系统“安康通”助老服务员曹军表示,为避免更多老年人陷入类似骗局,政府有关部门对于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养老机构应一律取缔;对于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中介机构,应依法追究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应大力发展政府主办的养老机构,在机构医疗条件、床位数量、护工数量上要加大投入,使之有所改善。
“2012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各级政府城乡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这使政府主办养老机构有了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除此之外,还应鼓励、规范和扶持社会专业养老服务机构,让更多人老有所养。”刘晓明建议。
中福养老网,是正规的养老机构,是烟台政府十分重视的项目,更多的关于养老的相关资讯,您可以在此资讯<<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