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3-24 13:21:48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养老网 养老]
    养老金缺口和养老金隐性债务都会让老人们陷入一种恐慌之中。近日一位专家精算称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高达83万亿,让不少老人再一次陷入恐慌。对比,养老网的小编呼吁专家不要在养老金上制造恐慌情绪。
         
        专家在养老金上制造恐慌情绪?
         
        在“统账结合”模式下,如何确保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人员魏吉漳精算发现,若将隐性债务定义为精算应计负债减去社会统筹账户基金余额,截至2012年末,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高达83万亿,并将在未来的现金收支中逐渐显现在财务缺口上。专家的这一精算,无疑再一次让已经退休或未来退休的人员陷入恐慌之中。
         
        近年来,养老金“缺口”的说法不绝于耳。这种说法,主要来自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有中银专家称,在2010年中国养老金缺口为16.48万亿元,2013年为18.3万亿元,2033年将达到68.2万亿元;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去年12月12日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3》示,2012年有19个省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放心保)基金当期“收不抵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缺口扩大了约240亿元;美国最近一个报道数据称,到203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6.82万亿人民币……有机构和专家甚至危言耸听地说,“如不采取有效解决措施,收不抵支情况将愈演愈烈,一些地方财政很有可能面临崩溃的危机”。
         
        然而,作为养老金主管部门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提供的信息却并非想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们那么悲观。今年2月26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就养老金资金缺口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他提供数据说,2013年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结余4000多亿元,当期收支平衡且有结余,没有缺口。他还指出,对养老问题的预判和预测,是对远期负责的表现,“但是拿它来吓唬老百姓我觉得就不恰当了”。

        现在有一种怪现象,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为了标新立异,显示自己的水平,常常在经济、社会、民生等重大问题上,发表并不严谨科学的研究成果或看法,将主管部门置于被动尴尬地位,在养老基金究竟是结余还是存在“缺口”问题上就是如此。因此,从避免思想混乱、保持社会稳定需要出发,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需要提供给主管部门,由养老金主管部门向社会统一公布相关信息,即用一个声音来说话,专家别“制造”养老金缺口,引起民众的恐慌情绪。

         
         
        研究机构、专家学者这些预判和预测,出发点应该是好的,按照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的说法是“对远期负责”的表现,但其负作用却非常明显,即在社会上引起了思想混乱,产生了普遍的焦虑甚至恐慌情绪。许多人担心,将来养老金能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担心因为缺口国家会强制推迟退休年龄,担心政府不再养老而让自己卖房“以房养老”,等等。
         
        其实,对养老金未来支付能力的分析和长期预测,是一个非常宏观和专业的问题,它要分析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要分析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然后作出财务上的精算。而时下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预测,其实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在研究讨论“缺口”问题。例如,中银所说的18.3万亿缺口,实际上是指以现有给付水平、未来数十年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金收支缺口的贴现值;世界银行保守评估1.9万亿元的缺口,主要是指政府对老职工的负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人员魏吉漳。是运用一般精算准则及精算模型测算出来的,专业性太强。人社部所言的“没有缺口”,是指占用个人账户的前提下,养老金当期可以实现收支平衡。
         
        对于养老问题,很多的专家也许是夸大其词了,更多的相关的养老资讯,欢迎上养老网查看~~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