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3-24 22:21:45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养老网 养老]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3月22-24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届论坛以“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为主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演讲中表示,要以百年为期来审视和安排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要面对人口老龄化进入高峰期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还要准备应对各种经济波动的影响。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胡晓义: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首先感谢论坛的组织者邀请我谈到这次高层论坛,并且安排我就建立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样一个问题发言,我想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也不可能做一个全面的展开的论述,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前景的重要的举措,我就更加公平和可持续这两个方面谈一些看法,首先关于更加公平,我想讲四点看法:
         
        第一,强调社会保障制度要更加公平,首先是基于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的价值取向,在国民收入分配的各个环节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作为再分配的社会保障手段则应该更加注意公平,当我们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之后,就注意妥善处理市场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强调了“决定性”,同时提出社会保障制度要更加公平,突出了“更加”,我以为这二者构成了相辅相成的平衡关系,也就是既要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又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强调社会保障制度要更加公平,又是基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的客观背景,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56万多亿,人均6700多美元,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基本特征,在这样一个阶段人民群众的公平性诉求越来越强烈,在社会保障领域越来越多的群众从当初要求享有基本保障转向要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收入关系均衡、平等、公正和透明,这种诉求我们应当看作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更加公平,我以为这是要求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注重发展规模和进度,而且更加注重内部结构均衡,以体现新的发展阶段的鲜明特征。
         
        第三,强调社会保障制度要更加公平。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保障领域深化改革的方向,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着力改革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重建了社会化的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始建了失业保险制度,进入新世纪以后相继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些重大的社会保障制度,最迟都在2012年实现了在全国各地的普及,到去年底,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8.2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13亿多人,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分别覆盖了近2亿,1.64亿人,和1.64亿人,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已经发放了5.4亿张,初步构建起惠及全民的社会安全网,在促进全体人民公平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但是我们也看到,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有许多不足,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没有参保,比如养老保险还有将近2亿符合条件的人员没有纳入到覆盖范围,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没有全面的改革,而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双轨运行待遇差的矛盾比较突出,许多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还是分设的,既有违公平原则,也造成公共管理资源的浪费,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也还不够顺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进而影响了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更加公平,所谓“更加”,我以为既是对前一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公平性取向的一种肯定,又是在此基础上针对突出矛盾提出的改革的更高要求。
         
        第四,今后一个时期,促进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的主要任务,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一是实现全覆盖。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为重点,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真正实现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二是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着力解决社会反映突出的双轨制待遇差的矛盾。三是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国务院已经决定合并实施新农保、城居保,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也需要进一步推进。四是搞好各项制度之间的衔接转续,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扫清制度障碍。
         
        关于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也谈三个想法。

        第一,要以百年为期来审视和安排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算来也有60多年的历史,自九十年代进行了重大变革和重构,未来几十年涉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大外部环境,我以为主要有三个:
         
        一是要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使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是要面对人口老龄化进入高峰期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
         
        三是随着我国经济更加广泛深入的融入全球化,要准备应对各种经济波动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在九十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最近几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当中已经有深切的感受。
         
        因此比较深谋远虑。回顾国际社会保障130多年的历程,最应当汲取的经验就是既要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保障的水平,又要防止福利刚性的弊端。有些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几十年,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当中几陷崩溃需要引以为戒。所谓百年视角就是不能因一时之需或者满足部分群体的诉求,而扭曲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
         
        第二,要实现社会保障基本制度的定型。经过60多年的建设,特别经过最近十几年的改革,我国初步构建起适合国情特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的体系架构和基本的制度安排,其中经历了许多曲折,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但是被实践检验是行之有效的,广大人民群众从中不断获益,这一局面弥足珍惜。我们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基本制度的大体定型,并不断完善。保持稳定才能持续发展,不折腾才能长久持续,如果总是换路数改模式,把时间耽误了,把思想搞乱了,反复的教学费,就谈不上制度的持续发展,这一点国际上也提供了许多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
         
        第三,健全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度基本定型不是拒绝变革,当前最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完善的是建立和巩固支持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增强制度的激励性,特别是养老、医疗等有个人供款的项目,要强化多得多得的政策导向,避免单纯依靠政府投入保障的倾向。
         
        二是提高统筹的层次,基本养老保险的目标是实行基金的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项目也应当积极推进升级的统筹,从体制上打破地域分割的藩篱,增强社会保障资金调剂功能和使用效率。
         
        三是拓宽筹资渠道,坚持国家、用人单位、个人多方供款,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社保的财政资金投入,单位要依法履行参保交费义务,但也需要适时适当降低企业费率,保持其发展的活力。个人缴费费率总体上已经不低,主要是应当提高实际缴费的比例,减少中断缴费的现象。还要积极开辟国有资产社会保障资金等新的筹资渠道,同时对目前已经多大几万亿的社保结余基金探索市场化投资运营的路径,努力实现保值增值,这既是减缓未来资金的支付压力,实现制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
         
        四是合理调节抚养比,针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调整,结合我国人口结构和人力资源供求的趋势,加强精算,未雨绸缪,预做安排,适时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既保持社保资金的长期平衡,又使我国的人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利用。
         
        五是发展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大力比较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人寿健康保险,为群众提供能够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制度安排,改变过渡依赖政府的基本保障的格局。
        
        养老问题是我们热切关注的,养老政策的出台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我们只能期待了!
     
         

    关键词:困局机遇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