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3-18 22:21:12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据养老网的小编了解: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目前标准仍为2009年试点时的每人每月55元,被民工指为零花钱,不能靠其生活。人社部农保司刘从龙副司长称,单纯看55元不高,但对农村老人改善生活的作用也不可小瞧,也不能将居民养老和职工养老待遇相比。(3月14日《人民日报》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解决了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养老金从无到有的问题,让国家养老的阳光正式普照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在制度上填补了我国养老领域的最后一片空白。应当说,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走低起步、广覆盖的策略非常正确,正如广大农民群众所说,“有比没有强”。但是,在物价不断上涨当下,人均城乡居民养老金只有区区81元,还买不到50斤大米,毫无疑问,这样低标准的养老金切切实实的沦为了“零花钱”,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不可否认,养老金沦为“零花钱”,的确如人社部官员所言,与城乡养老保险起步晚,个人账户积累少有关,甚至很大一部分领取城乡居民养老金的老人没有个人账户积累,压根就没有交过养老保险。但另一方面,与养老金补贴力度偏低也密不可分。城乡居民养老金至今还停留在2009年的55元标准,稳步不前,这实际上意味着城乡居民养老金的实际购买力在下滑,2009年时55元尚能买到50斤大米,而到了现在的2014年55元只能买到一箱品牌方便面,与之相对的是,我国连续十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养老金接近2000元。
         
        为让老人们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实现全覆盖之后,应当由广度逐步走向深度,城乡居民养老金应当走出“零花钱”窘境,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担负起应有的历史使命。因此,国家财政尤其是地方财政必须大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投入力度,尽快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一方面,增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供不同层次居民选择,扩充个人账户积累。另一方面,最关键的是,国家应当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并随和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一样同步提升。在这一点上,国家财政完全有这个能力,而不应该以财政承担不起而拒绝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新农保、城居保覆盖人数达到4.98亿人,其中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城乡老年居民1.38亿,以55元的基础养老金标准计算,我国财政每年在居民养老保险上的投入还不到1000亿元。即使在现有标准基础之上,基础养老金翻一番,标准提高到110元每月,这笔费用支出也不过2000亿元。而2013年同期全国公共财政收入高达129143亿元,比2012年增加11889亿元,增长10.1%。这意味着我国财政目前在居民养老保险上的投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一还不到,就算基础养老金标准翻一番也不到百分之二。而在2011年,全国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已经达到了6118.06亿元,这笔支出还在不断上升,可能已经突破了7000亿元,只要“吃皇粮”人群现有工资提高15%,所需费用就顶全国居民养老保险一年的支出。由此可见,从我国财政收入状况和居民养老保险支出来看,我国财政并非没有能力保障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的提高。
        

        养老网的小编感觉:一言蔽之,提不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增不增加城乡居民养老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关键不是看国家财政有没有钱,而是看各级政府有没有这份决心。
         
        【出处:东方网】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