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3-14 13:09:45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目前,安徽城乡居民的社保差距在5:1以上,保障对接还存在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应积极寻找突破口。昨日,安徽省信息中心发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几点思考》,指出全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在10万元左右,要采取措施避免农业转移人口贫民化。

      难点 农业人口市民化要“过三关”

      安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缓慢,全省2012年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6.5%,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2.9%的两倍多。两者差距逐年扩大,由2000年的8.4个百分点扩大至23.6个百分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三大关键环节,才能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在自愿原则下,从内到外的完全市民化。

      身份转换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前提条件。受制于二元户籍制度,农业转移人口无法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国家明确要求改革户籍制度,梯度放开城市落户限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这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第一步。

      保障对接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础条件。安徽城乡居民的社保差距在5:1以上,保障对接还存在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应积极寻找解决的突破口。

      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保障。初步测算,全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在10万元左右,个人成本超过1.5万元,不含购房成本。这就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成本分担机制。

      关注 警惕农业转移人口现“贫民化”

      随着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城市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增长加快,回乡创业人员逐渐增多。如何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积极稳妥推进?

      省经济信息中心的专家提出了多项建议,比如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技能、就业特点,应鼓励餐饮、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物流配送、建筑等行业发展,提升城市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建立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制定相关的就业保障措施,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平稳过渡职业转换期。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避免农业转移人口贫民化。制定健全社会保障城乡及跨区域转移衔接办法,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城镇社会保障的比例。鼓励企业参与保障房建设,优先低价或无偿提供给农业转移人口使用。对无力购买自住房者,可由政府提供住房补贴,使其具备房租的支付能力。

      构建由政府、企业、社会及个人共同承担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资金需求。设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专项资金,增加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城市的支出补助。对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企业,给予适当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