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爱问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大量的421家庭,高达2个亿的老龄人口,养老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社会的一大难题,今天的两会爱问来问一问养老之困。
有的老人告诉小编,自己也害怕要是赶上夜里有个头疼脑热的怎么办。而对于是否想去养老机构,老人们表示,搞得好的进不去,条件不好的又不愿意去。
面对居家养老的难题,很多朋友都觉得进养老院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养老院的老人们,有人表示还不错,也有人表示费用不低,还有人表示国家应该大力扶持民办的养老院。
人人将会老,家家有老人,可以说养老是每个人都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对于未富先老的中国社会来说,如何破解这样的大难题,2014年的两会代表委员们,又有一些什么样的相关提案议案?
两会聚焦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全国政协委员何香久一直关注养老的问题,已经连续两年提交了总共5份关于如何解决养老问题的提案。因为工作关系,他接触了不少高龄老人,这些老人的生存状况让他感到揪心。
何香久在南方采访过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老人92岁了,一个人住,儿子已经去世,生活起居没有人照料,这让何香久很难受。在何香久看来,像这样高龄而又无人照料的老人就应该到养老机构安度晚年。但老人告诉他,找到一家可心的养老院并非那么简单。这引起了何香久委员的关注。他回到沧州市专门做了关于养老机构床位情况的调研,发现尽管这几年在养老机构建设上,沧州市加大了投入,但是情况依然不乐观。
其实何香久关注的问题,在中国已经不是一件小事。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大关。如此庞大且增速迅猛的老年人口,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是空前的,但现实中“一床难求”并不是个别现象。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各类养老机构4万多家,养老床位390万张,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0.6张。不少条件较好、收费便宜的公立养老院需要“十年等一床”。如何解决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代表委员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全国政协委员陈德建议,尽快出台政策,一是降低准入门槛,第二是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也可以采取多种经营的方式,比如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包括政府代买服务,也可以把国外先进的养老机构引来;全国人大代表陈爱莲建议,企业可以投资养老所,另很多楼堂会所也可以改造为养老所。
据了解,很多老人无法进养老机构养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床位价格高,时间久了难以承受。针对这一点,一些代表委员们认为,社区可以发挥整合资源的作用,把养老机构建在社区,降低养老的成本。
全国人大代表郑孝和认为,社区里面,一家一栋房子可能就一个老人住,可以把老人集中起来住,降低服务成本,可能是老龄人能够接受的。
除了机构养老以外,其实绝大部分老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而按照我国“9073”的养老格局,也就是百分之九十居家养老,百分之七是社区养老,百分之三为机构养老,全国近97%的老人将主要依靠家庭和社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那么居家如何养老?代表委员们有自己的观点。
全国人大代表王勇表示,居家养老,关键是要让老龄人有幸福感,有快乐感,活得有尊严,这是关键,另外要提供公共服务。
所谓的“居家养老”,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在家庭生活,接受社区机构提供的各种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最大的特征。代表委员们认为,要使这种居家养老的方式能够上档次,社区信息化建设必须要跟上。
信息化平台是居家养老的硬件建设,如何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软实力,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茅永红,是武汉百步亭社区的党委书记。他们社区为居家养老的老人们建立了一个信息沟通平台。老人们家里都有一个一键式小手机,需要什么服务,只要按动手机上的一个键,社区就会收到信息,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茅永红说:“我们后面有后台,商场,医院,食堂,餐馆,菜场,比如晚上吃饭想吃什么菜,一个信息给我们后台,餐馆接到信息以后,一般15分钟就把他需要的东西送过去了。”
然而,这个听起来不错的服务,落实起来却不那么容易。由于为老人服务挣钱不多,一些商家对参与这种养老服务没有积极性。茅永红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政府这只手没有进来。
在这次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金育辉提交政府要主导养老产业建设的建议,他认为,要使居家养老的老人们生活舒心,必须培育和扶持养老产业,而在市场的建设中,政府也不能缺位。
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在提速,但相关的政策法规尚不够完备。对此,国家有关方面也持续发力。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陈世强认为,要规避一些企业包括社会资本,借助养老名义达到高盈利的目的;第二要防止通过养老来洗钱和圈地。只要加强制度建设和法律法规建设,养老的幸福目标就能够实现。
两会大数据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分析数据,关注养老。当我们进行搜索时,有两个关联词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个是搜索数量最多的词,另一个是搜索增长最快的词。搜索数量多,代表着大家对当前焦点的关注,这个结果是:养老金。关于养老金,大家当前最关心养老金的标准;未来呢?大家最关心养老金的并轨。养老金标准,决定老人的生活质量;养老金并轨,反映社会发展水平。可见,大家不止需要富足的生活,更渴望公平的环境。而搜索增长最快的养老关键词,则是:养老模式。中国人最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养儿防老,也就是家庭养老。但现在,家庭养老已经在搜索增长中排到了最末一位,大家对机构养老的搜索更多,再往前则是社区养老。显然大家都明白了:单靠儿女养老太难了,还是去养老院吧,不过如果可以,最好还是别离开社区、别离开家。可问题是,又要不依赖儿女又要守在老窝,老人的生活靠谁?这得有投入。所以,这个排序没完,还有一种更新的“养老模式”关注增长最快,那就是:以房养老。以房养老如何落实?有趣的是,以上搜索的参与者中,30到39岁的年青人最为集中,按说老年人现实诉求更强,但是他们相对上网较少,所以网络数据反映不多。这些年轻人是为父母搜索,还是为自己考虑?等他们也要养老时,养老环境会有什么变化?这些问题都由大数据提出,却需要用大智慧来回答。
两会视野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聚焦着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昨天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所作工作报告中,有关“司法公开”的表述。
回看过去一年,一些社会关注度高、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案件、热点案件,各级法院都进行了微博庭审直播,也让公众感受到了司法公开所带来的变化。
年轻的母亲乐燕,竟然让自己两个亲生女儿饿死家中。去年,南京“饿死女童案”,曾引发社会各界关注。乐燕为何弃子不顾?吸毒的经历,从小父母离异的背景,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场微博庭审直播,让很多人了解了这一案件背后的更多事实。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告诉小编,薄熙来这个案子,公众和社会认为是一个高度敏感的案子,但是通过庭审公开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庭审公开,已是大势所趋。已经建成中国法院庭审直播网,各级法院直播案件庭审4.5万次;建成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最高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3858份,地方各级法院上网公布生效裁判文书164.6万份。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一连串的数字,展现一年来中国司法的进步。最高人民检察院,也通过加强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建设,推进新闻发布制度化,及时公开重大案件办理等情况,提高执法办案的透明度和司法公信力。
人大代表、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马新岚的观点:司法公开是一种工作方式,应成为职业自觉,每个法院,每名法官,都应以不惧公开、善于公开、经得起公开的强能力和高素质,更好适应全面深化司法公开的需要。
“正义应当实现,并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句古老的法律谚语说出了司法公开的要义。而公开司法过程,既是社会期盼所在,其实也是司法机关突破自我、摆脱自身所受制约所需,对中国司法公平、公正具有重要意义。让每一个关注中国法制进程的公民,用自己的眼睛,见证正义的实现,过去一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而对于未来,让我们共同期待。
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关注时事,关注养老事业。更多的相关的咨询,欢迎上中福养老网进行查询!!
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大量的421家庭,高达2个亿的老龄人口,养老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社会的一大难题,今天的两会爱问来问一问养老之困。
有的老人告诉小编,自己也害怕要是赶上夜里有个头疼脑热的怎么办。而对于是否想去养老机构,老人们表示,搞得好的进不去,条件不好的又不愿意去。
面对居家养老的难题,很多朋友都觉得进养老院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养老院的老人们,有人表示还不错,也有人表示费用不低,还有人表示国家应该大力扶持民办的养老院。
人人将会老,家家有老人,可以说养老是每个人都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对于未富先老的中国社会来说,如何破解这样的大难题,2014年的两会代表委员们,又有一些什么样的相关提案议案?
两会聚焦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全国政协委员何香久一直关注养老的问题,已经连续两年提交了总共5份关于如何解决养老问题的提案。因为工作关系,他接触了不少高龄老人,这些老人的生存状况让他感到揪心。
何香久在南方采访过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老人92岁了,一个人住,儿子已经去世,生活起居没有人照料,这让何香久很难受。在何香久看来,像这样高龄而又无人照料的老人就应该到养老机构安度晚年。但老人告诉他,找到一家可心的养老院并非那么简单。这引起了何香久委员的关注。他回到沧州市专门做了关于养老机构床位情况的调研,发现尽管这几年在养老机构建设上,沧州市加大了投入,但是情况依然不乐观。
其实何香久关注的问题,在中国已经不是一件小事。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大关。如此庞大且增速迅猛的老年人口,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是空前的,但现实中“一床难求”并不是个别现象。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各类养老机构4万多家,养老床位390万张,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0.6张。不少条件较好、收费便宜的公立养老院需要“十年等一床”。如何解决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代表委员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全国政协委员陈德建议,尽快出台政策,一是降低准入门槛,第二是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也可以采取多种经营的方式,比如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包括政府代买服务,也可以把国外先进的养老机构引来;全国人大代表陈爱莲建议,企业可以投资养老所,另很多楼堂会所也可以改造为养老所。
据了解,很多老人无法进养老机构养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床位价格高,时间久了难以承受。针对这一点,一些代表委员们认为,社区可以发挥整合资源的作用,把养老机构建在社区,降低养老的成本。
全国人大代表郑孝和认为,社区里面,一家一栋房子可能就一个老人住,可以把老人集中起来住,降低服务成本,可能是老龄人能够接受的。
除了机构养老以外,其实绝大部分老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而按照我国“9073”的养老格局,也就是百分之九十居家养老,百分之七是社区养老,百分之三为机构养老,全国近97%的老人将主要依靠家庭和社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那么居家如何养老?代表委员们有自己的观点。
全国人大代表王勇表示,居家养老,关键是要让老龄人有幸福感,有快乐感,活得有尊严,这是关键,另外要提供公共服务。
所谓的“居家养老”,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在家庭生活,接受社区机构提供的各种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最大的特征。代表委员们认为,要使这种居家养老的方式能够上档次,社区信息化建设必须要跟上。
信息化平台是居家养老的硬件建设,如何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软实力,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茅永红,是武汉百步亭社区的党委书记。他们社区为居家养老的老人们建立了一个信息沟通平台。老人们家里都有一个一键式小手机,需要什么服务,只要按动手机上的一个键,社区就会收到信息,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茅永红说:“我们后面有后台,商场,医院,食堂,餐馆,菜场,比如晚上吃饭想吃什么菜,一个信息给我们后台,餐馆接到信息以后,一般15分钟就把他需要的东西送过去了。”
然而,这个听起来不错的服务,落实起来却不那么容易。由于为老人服务挣钱不多,一些商家对参与这种养老服务没有积极性。茅永红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政府这只手没有进来。
在这次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金育辉提交政府要主导养老产业建设的建议,他认为,要使居家养老的老人们生活舒心,必须培育和扶持养老产业,而在市场的建设中,政府也不能缺位。
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在提速,但相关的政策法规尚不够完备。对此,国家有关方面也持续发力。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陈世强认为,要规避一些企业包括社会资本,借助养老名义达到高盈利的目的;第二要防止通过养老来洗钱和圈地。只要加强制度建设和法律法规建设,养老的幸福目标就能够实现。
两会大数据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分析数据,关注养老。当我们进行搜索时,有两个关联词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个是搜索数量最多的词,另一个是搜索增长最快的词。搜索数量多,代表着大家对当前焦点的关注,这个结果是:养老金。关于养老金,大家当前最关心养老金的标准;未来呢?大家最关心养老金的并轨。养老金标准,决定老人的生活质量;养老金并轨,反映社会发展水平。可见,大家不止需要富足的生活,更渴望公平的环境。而搜索增长最快的养老关键词,则是:养老模式。中国人最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养儿防老,也就是家庭养老。但现在,家庭养老已经在搜索增长中排到了最末一位,大家对机构养老的搜索更多,再往前则是社区养老。显然大家都明白了:单靠儿女养老太难了,还是去养老院吧,不过如果可以,最好还是别离开社区、别离开家。可问题是,又要不依赖儿女又要守在老窝,老人的生活靠谁?这得有投入。所以,这个排序没完,还有一种更新的“养老模式”关注增长最快,那就是:以房养老。以房养老如何落实?有趣的是,以上搜索的参与者中,30到39岁的年青人最为集中,按说老年人现实诉求更强,但是他们相对上网较少,所以网络数据反映不多。这些年轻人是为父母搜索,还是为自己考虑?等他们也要养老时,养老环境会有什么变化?这些问题都由大数据提出,却需要用大智慧来回答。
两会视野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聚焦着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昨天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所作工作报告中,有关“司法公开”的表述。
回看过去一年,一些社会关注度高、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案件、热点案件,各级法院都进行了微博庭审直播,也让公众感受到了司法公开所带来的变化。
年轻的母亲乐燕,竟然让自己两个亲生女儿饿死家中。去年,南京“饿死女童案”,曾引发社会各界关注。乐燕为何弃子不顾?吸毒的经历,从小父母离异的背景,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场微博庭审直播,让很多人了解了这一案件背后的更多事实。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告诉小编,薄熙来这个案子,公众和社会认为是一个高度敏感的案子,但是通过庭审公开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庭审公开,已是大势所趋。已经建成中国法院庭审直播网,各级法院直播案件庭审4.5万次;建成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最高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3858份,地方各级法院上网公布生效裁判文书164.6万份。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一连串的数字,展现一年来中国司法的进步。最高人民检察院,也通过加强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建设,推进新闻发布制度化,及时公开重大案件办理等情况,提高执法办案的透明度和司法公信力。
人大代表、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马新岚的观点:司法公开是一种工作方式,应成为职业自觉,每个法院,每名法官,都应以不惧公开、善于公开、经得起公开的强能力和高素质,更好适应全面深化司法公开的需要。
“正义应当实现,并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句古老的法律谚语说出了司法公开的要义。而公开司法过程,既是社会期盼所在,其实也是司法机关突破自我、摆脱自身所受制约所需,对中国司法公平、公正具有重要意义。让每一个关注中国法制进程的公民,用自己的眼睛,见证正义的实现,过去一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而对于未来,让我们共同期待。
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关注时事,关注养老事业。更多的相关的咨询,欢迎上中福养老网进行查询!!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