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3-09 23:27:19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日益丰茂的生态公益林不但为我省“生产”出青山绿水,还默默“从事”着净化空气、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项“公益工作”,这些“工作量”有多大?生态和经济效益如何?

      记者从3月6日在济源召开的全省生态公益林监测方案评审会上了解到,《河南省生态公益林监测方案》正式印发,通过构建全省生态公益林监测网,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将“看得见”、“摸得着”。

      省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主任袁其站说,通过生态公益林监测数据,人们能清楚地看到林木对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生态修复方面的贡献,客观反映公益林建设成效,为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开展绿色GDP核算等提供科学依据。

      位于黄河小浪底工程北岸的国有济源市大沟河林场,拥有林地6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97.8%。该林场于1999年启动建立了黄河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监测数据显示,仅涵养水源一项,该林场每年就达26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小型水库的库容。

      这只是生态公益林强大生态效益的一个缩影。据介绍,我省现有生态公益林2411万亩,去年我省启动了生态公益林效益监测工作。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和森林植被类型,规划生态公益林监测站10座,对不同山系、不同森林植被区实现了全面覆盖。依照《河南省生态公益林监测方案》要求,今后将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个方面对公益林进行效益监测。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