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3-08 11:30:58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31岁的拉巴每天起床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来到家里的经堂敬佛——用茶碗装上“七碗水”,点起酥油灯,在香炉里点燃一根藏香。香烟袅袅升起,一天的生活宣布开始。

      “终于不用担心这些神圣的法器在迁徙时因为颠簸而破坏了。”这位西藏阿里地区措勤县牧民说,安居房建成后,他家依然过着放牧的生活,不同的就是生活条件更好了,佛事活动更安稳了。

      拉巴指着独家小院里的太阳能光板说,现在到了冬天,他可以和家人在暖和的新房里一起看电视、听广播,夏天放牧时老人和孩子不用再跟着在山里风餐露宿。

      措勤县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是藏西北地区有名的纯牧业县。

      “我家有1万亩草场,放牧是重要收入来源。”拉巴家养着20多头牦牛,300多只羊。到了夏天,他和妻子到30多公里之外的夏季草场放牧,冬天就回到安居房所在的冬季草场。

      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牧民放牧一般是夏季扎帐篷游牧,冬季则回到海拔较低的冬春牧场居住点生活。安居工程就是对那些居住点进行修缮和综合环境整治,并没有改变牧民的放牧生活方式。

      西藏是中国重要的草原牧区之一,藏族自古就是马背上的民族。300多万西藏人口中,农牧民占80%以上,由于地域辽阔,他们享受的路气电水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与城镇居民有很大差距,有些农牧民的居住条件还处在人畜杂居时代。

      从2006年开始,西藏大力实施以农房改造、农牧民定居和扶贫搬迁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藏历木马年前,安居工程“收官”,许多农牧民实现“住房梦”。

    “以前夏天就带着帐篷全家去放牧,冬天不用出去的时候就在自己建的小土坯房里生活。房子小、低矮、潮湿,人、牛、农作物的工具都在一起,墙上有很多裂缝,雨水还会渗进房子滴在客厅的矮柜上。”拉巴说,听说要建安居房,他第一个举手赞成,2006年就建成了房子。

      “家里出1.5万元,政府补贴1.6万元,安居房建成以后,生活上了个大台阶!”拉巴告诉记者,附近有不少施工工程,去年妻子放牧,他和其他村民合伙跑工程运输,一年就赚了7万元左右。

      安居工程改善农牧民的居住条件,相关建设还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一大批农牧民组建砂石厂、砖瓦厂、石灰厂,农牧民施工队、运输队、木工队活跃在农牧区。

      江孜县重孜乡恰古村位于江孜县到日喀则市的公路边,飘扬着彩色经幡的二层藏式小楼是藏区的独特风景。

      71岁的桑培老人和女儿边普卓玛就住在一座面积800多平方米的二层藏式楼房里。二楼的正中间是五六十平方米的玻璃顶阳光房,旁边是精美的佛堂和卧室;主要做仓房使用的一层也画着藏族传统图案壁画。

      高原温暖的阳光下,边普卓玛坐在藏族传统的木制编织机前织着氆氇,桑培老人坐在矮塌上,用羊毛纺出柔软的米白色毛线,牛奶分离机在一旁发出轻微的嗡嗡声——机器取代了要耗费很多时间和体力的打制酥油劳作。母女俩晒着太阳,安详又惬意。

      “住在拉萨的儿子经常叫我去城里住,可是楼房有啥好?家里有这么好的日光房、佛堂,晒着太阳念经,这才叫舒坦。”桑培老人说。

      在山南、日喀则、阿里等农牧区“安居工程”里,记者见到,几乎所有的信教百姓家中都设有专门的小经堂和佛龛。新建的藏式小楼充盈着浓郁的民族特色——精致的卡垫、明亮的彩绘和考究的藏式矮柜,与电视机、冰箱、洗衣机一起构成了现代生活与传统特色的奇妙交融。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