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3-04 16:31:21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我们是专程来咨询高产方法的。”近日,记者在吉林省农安县农资市场采访时看到,巴吉垒镇东铁村农民于海龙正与同乡和化肥经销商交流。

        47岁的于海龙已种地25年。去年种植的9公顷旱田,每公顷产量2.7万斤。“这是我家单产最高值,除了选好种子、正确施肥以外,科学种粮的方法很重要。”于海龙说。

        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农安,像于海龙一样尝到“良法创高产”甜头的农民,对粮食稳产高产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一些农民表示,最近几年,由于接连遭遇风灾、虫灾等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受到影响。

        前郭县王府站镇王府村种粮大户朱月海是农业科技的忠实“粉丝”。“我们最想知道,面对自然灾害该怎样应对。”他说。

        于海龙告诉记者,像测土配方施肥、高光效种植等这些国家推广的农业科技,在没遇到自然灾害情况下可实现稳产。如果想连年增产,还要学习更多办法。

        调研中记者发现,现在越来越多农民关注粮食单产。在平常聊天时,“高产”已成为农民之间互相攀比的资本。

        “专家告诉我们,通过‘良法’把地伺候好,这产量还能提高。”于海龙说,“我就是想看看,这一公顷地到底能打多少玉米。”

        2013年,吉林省粮食单产达988.49斤,高出全国单产271.59斤,继续位居全国第一位。

        吉林省农委农业处处长张永林认为,一方面国家在逐渐加大农业科技方面投入;而另一方面,农民对待农业科技的态度逐渐主动,学习热情很高。

        对于困扰很多农民的补苗难题,于海龙就找到了好方法。把单粒种子放在10厘米长的秸秆中,播种时将其插入土壤。经过最近几年尝试发现,秸秆内种子发苗效果比种在大地里好。

        于海龙说,将该方法用于后期补苗,至少可实现粮食增产10%以上。

        许多农民表示,原来多上化肥多打粮是为解决温饱问题。曾经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一公顷玉米一年使用化肥20袋(1吨),超出正常施肥量的两倍以上。

        过量施肥造成土地板结,地力下降,还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现在农村富裕了,生活有保障了,我们更希望通过科学方法实现粮食高产。”农民们说。

        国家对于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鼓励政策让种粮农民看到希望。国家政策好,粮食收购价格高,农民种粮有盼头,有动力。

        尽管仍有一些农民通过逐年加大施肥量来提高粮食产量,但越来越多农民主动依靠科技种粮。

        于海龙说:“目前我用的是缓释肥,下一步我准备研究一下生物质肥,希望能把我家地也打造成高产示范田。”

     


    关键词:吉林农民渴望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