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行人稀少,宾馆却个个爆满,一床难求。打听得知:各种专业技艺培训班,青壮年职工队列、射击、拳击训练,国家部委办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调研组,各种会议的党政官员……一拨一拨从四面八方荟萃而来……这里的这段日子被称为“科技之冬”、“文化之冬”、“政治之冬”、“军体之冬”—和大自然共同书写“一年之计在于春”,加速着春天的脚步。
两山五河孕育的神奇独特
新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干旱少水。阿拉尔却是新疆水源最充足的地区,它是由5条河流冲击而成的平原。一条源自天山的阿克苏河,四条源自昆仑的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克里雅河,在阿拉尔地界交汇成为世界第二大内陆河—塔里木河。
两山五河孕育阿拉尔独特的地貌、气候,上苍赋予这片土地太多的神奇神秘—从南至北从北至南:山、戈壁、荒滩、绿洲、湿地、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景色旖旎,百业兴旺……
“阿拉尔”究竟属于哪种语言?迄今尚无确切的答案,在《新唐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等文献中记载名为“昆岗”。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院院长阿拉尔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廖肇羽称,“昆岗”源自以昆仑四条河流冲击成“岗”而得名。
今日的维吾尔语意为“绿色的岛屿”。
内地人称其为“塞外江南”。当年,艺术家踏遍了阿拉尔的土地后,在硕大杨树下创作了《边疆处处赛江南》,歌曲很快风靡华夏大地,历经四十年,至今仍然传唱不衰。
佐证中华文明五千年
1949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一兵团步兵五师从酒泉一路步行而来,扫除战乱,建立新政权,发展生产,在阿拉尔大举开发,于1953年6月创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半个多世纪后,第一师下辖1镇、1乡、16个团场(农场)和多家企事业单位,总人口达30万。2002年9月,国务院批复在一师塔里木垦区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市阿拉尔,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因此,阿拉尔又被称为新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
漫步阿拉尔,处处感到处女地深处蕴含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在无声地诉说。
西域文化研究院,经十余年研究结果表明,阿拉尔处于古代丝绸之路夏特古道与龟兹于阗道的交接点上,在汉代属于龟兹区域,起初隶属西域都护府,后又隶属西域长史府,一度形成“龟兹—姑墨—于阗道”。
廖肇羽称,昆岗很早以前就有人类活动,在阿拉尔十一团境内发现的古墓群人类遗址表明,此为古羌人遗存;所出干尸身材硕大,实为《山海经》记载的巨人族。经英国贝尔法斯特皇后大学C14世界测年中心鉴定,干尸距今约4000年左右,最远达4600年。此处有墓葬区、生活区和手工业作坊区(制陶、炼铜、冶铁)。
因此,廖肇羽将其创建的西域文化研究院定位为“佐证中华文明五千年”。
南疆的地理中心交通枢纽
从专业地图可以看出,阿拉尔北距伊犁、西距喀什、西南距和田、东距库尔勒、东南距且末和若羌均是500公里左右—地处新疆天山以南的中心。四条公路六个进出口通往阿克苏、阿瓦提—图木舒克—喀什、玉儿滚—温宿、沙雅—库车—库尔勒、和田……
据悉,阿克苏通往阿拉尔的铁路和阿拉尔机场专用机场即将开建,阿拉尔通往塔中油田的公路还有不足百公里就可以联通……阿拉尔的官员称,地缘和交通优势,让阿拉尔成为南疆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承载平台,各种战略物资的集散地—发展经济的引擎,弘扬中华文化的高地、生态建设的示范基地……国家提出“西出战略”,振兴“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南疆战略中心的阿拉尔必然要不辱使命地担当重要角色,迎来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机遇,以全新、更大的历史性作为作为,再谱壮丽篇章。
古丝道的驼铃远去于历史深处,“新丝绸之路”的神韵伴随着时代的春天腾涌出新绿……
阿拉尔站在了历史新期待的潮头。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