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2-03 16:33:36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试点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相应养老服务,在新农保等惠农政策的综合保障下,相关养老服务得到肯定。但提档升级仍面临工作经费难以保障、文体健身活动场及器械所缺乏、专业服务人员素质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等困难。

      ——“有吃、有穿,还有零用钱,没什么好担心的”

      贵州省老龄办事业发展处处长李良兴介绍,贵州省结合实际,通过“请出来”“走进去”两种方式开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记者近日在黔东南州麻江县碧波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看到,几位老人正坐在院子里聊天。

      “六年如一日,天天很快乐。”问及在养老服务中心生活是否习惯时,碧波乡68岁畲族五保户老人杨新同抢着说,他是第一批住进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平常看看电视、打打羽毛球,没事的时候就聊聊天,每天生活很舒心。他告诉记者,他每月有130元低保金、55元养老金,由于吃住不用操心,就和其他老人一起结伴“逛街”,用这些钱买点糖、水果、烟,“节约一点花,基本能够用”。

      “在农村住久了,刚来的时候不习惯,现在不想回去了。”61岁的苗族老人王群龙正在房间里打扫卫生,记者看到10余平方米的房间里铺着木地板,被褥干净整洁,“在这里有的吃、有的穿,有人陪说话,比在家里时候好多了,还有什么担心的?”说到在养老中心的幸福生活,她还即兴给记者唱起了苗歌,赞颂国家好政策。

      麻江县老龄办主任兰忠权介绍,碧波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入住了10个老人,最大的84岁,最小的60岁,聘用了一个公益性岗位人员为服务员,服务员忙不过来的时候,低龄老人也会为高龄老人服务,或者帮服务员洗菜、做饭。

      由于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原因,在广大农村,一些失独、空巢老人仍愿意在自己家里安度晚年。贵州省工商局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1年贵州省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接受调查的贵州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三成多选择到专业养老机构。

      在农村,乡镇干部、村组干部、义工、志愿者等群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凯里市湾水镇湾水村78岁的吴朝烈是一名独居老人,现在一个人住在村里的老房子里,平常自己种点小白菜、辣椒、小瓜等蔬菜,自己做饭吃。他说,每年低保、五保户补贴、老龄补贴、养老金等加起来有4000多元,还有民政救济的大米、油等,自己都吃不完。“钱都打在银行卡上,需要就去取。”

      ——提档升级尚存三方面问题

      自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以来,贵州各级党委政府成立专门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并修改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细则),并选取部分县市进行试点探索。记者调研了解到,居家养老服务目前还存在一些困难。

      首先,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经费没有保障,开展工作面临局限性。麻江县碧波乡柿花村村支书彭德方说,现在村里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经费每年只有几千元,要开展活动需要到县里相关部门去“化缘”解决。由于贵州经济基础薄弱,尤其是贫困偏远山区财政困难,在居家养老投入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2011年,经过摸底调查,麻江县共有独居老人440人,空巢老人560人,“三无”老人31人,特困老人595人,需要政府购买服务的29人,至少需要工作经费4.5万元,但因财政困难,县里只批复了2万元居家养老经费。

      其次,居家养老服务基础设施配套滞后,部分老年人难进养老服务站。农村地区很少有娱乐健身器材,一些供老年人活动的场所缺乏,无法组织老年人开展更多的活动,部分养老服务中心、服务站的文化娱乐室内仅摆放着报纸、棋牌、麻将等,“没有经费来源购置”是基层普遍反映的问题。

      凯里市湾水镇党委书记熊绍鹏说,由于没有场地,镇里的居家养老服务站依托“敬老院”建立,目前也只能入住20人,而全镇仅五保户就有180多人,其中一半以上的想来养老,但满足不了要求。

      第三,服务人员不稳定,缺乏专业养护人员,现有养护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凯里市湾水镇社会事务办主任吴绍华介绍说,由于没有经费,也请不来专业人员,目前养护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很多人员都不具备急救等知识,只能做些洗衣、做饭等简单工作,还没有开展深层次的专业化服务,即使想对他们培训也没有经费。

      一些从事老龄工作的基层干部反映,农村的孤寡老人一般性格比较孤僻,精神生活较为匮乏,加之缺乏公共活动娱乐场所,特别是散居在农村的老人更为孤单。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工作经费,难以吸引专业的养护人员提供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

      ——多措并举提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据贵州省老龄办统计,截至2012年10月底,贵州省共有538个村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5万名农村高龄、空巢、失能老年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2012年,贵州省政府把“加强城乡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城市街道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列入全省50项重点工作。根据“十二五”规划,各级财政按老年人每人每年不低于0.5元的标准提取老龄事业发展经费,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建设资金投入自然增长长效机制;省、市(州)两级财政每年投入资金分别不少于5000万元,县(市、区)投入地方财政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建设。

      为提高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一些基层干部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整体意识。麻江县老龄办主任兰忠权认为,目前农村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意识还较弱,自愿来社区参加活动的老年人更少,要求上门服务的老年人更少,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宣传报道,营造社会敬老、社区助老、家庭养老的良好气氛。

      二是加大对偏远农村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经费支持力度。李良兴建议,应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整合农村社区内资源,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多为老年人考虑。

      三是引进民营机构,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化服务。凯里市老龄办主任张勇呼吁,进一步加强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培养,建立专业化的工作队伍。进一步加强与人事劳动部门和职业院校联合协作,对现有的管理和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

      同时,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业、兼职人员、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提高为老服务水平,全面开展上门服务。 

    关键词:贵州农村居家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