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平日居住在自己家里,只要打个电话或者按下“电子按钮”,服务人员就会上门提供24小时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现迁徙式养老,提供日托服务的会考虑到患有痴呆老人的尊严及特殊需要。这种社区养老模式正在辽宁推行。昨日,辽宁省老年服务经验交流会在沈阳召开,会上各市对已经逐步开展的新养老模式做了交流和总结。
社区养老 足不出户享受24小时护理
如何能使住在自己社区的老人享受到细致的服务呢?沈阳市老年服务业正在尝试构建综合性普惠式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24小时有人关注和照顾。
这一工程的前期建设主要是构建网络信息管理平台、配套特殊福利性和公益性场所和组建专业服务队伍。
首先,要在住宅中安装热线电话、爱心门铃、有线电视网络、可视探头和专用手机等,如阜新市已经开始构建“十分钟服务圈”配置了“一键通”呼叫系统。老人在家里有任何需要都可以通过这些通信设施通知社区,工作人员则采用24小时倒班制提供服务。另外,日间照料站、医疗服务站和各种娱乐队等配套公益机构将建立。
辽宁省老服会会长朱绍毅说,他们已经在和政府沟通,今后再建的各社区可能都有望配套相应的养老综合服务。
今年73岁的孙瞿芳老人在了解完这种新模式后很想试试,又担心是否收费太高。老服会负责人说,根据在全省实施的经验,对于低保、残疾等符合条件老人将采取全免费形式,条件还可以但自行养老有压力的,将采取超额部分自己补齐的办法,条件优越的才会采用全自费。朱会长说:“即使是全自费,也肯定比在家请保姆便宜很多。”
丹东开发了“候鸟式”移居养老模式
辽宁省各地区气候差异比较明显,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北地区也根据不同的地缘条件正在尝试自己的养老模式。
丹东对自身有经济能力的老人开发了“候鸟式”移居养老模式。也就是随着季节的转换,到气候适宜的地方分期居住养老,这种养老模式利用了丹东得天独厚的旅游起源。
联合高校 计划培养专业养老人才
一直以来,养老服务人员尤其是近几年的护老保姆大多是一些进城务工人员,护理全凭经验和感觉,造成中国老年人很难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护理。
为打破这一瓶颈,辽宁省养老机构联合沈阳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始计划培养专业养老人才。目前我省正在积极创建辽宁“老年服务职业培训学校(基地)”,并计划在沈阳师范大学设立“社会养老”专业,培养本科以上专业人才。
养老新模式试水,不仅考虑了中国国情,还借鉴了日本多年来较成熟的小规模多功能老年护理服务理念,从老年人尊严、特殊需要、家庭氛围营造、保持以往人际关系等方面,综合考虑养老社区的建设。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