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2-01 18:25:36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年满60岁的城乡居民,每月能拿到不少于60元的养老金;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老人,有意愿的均可集中供养……近年来,我省普惠型老年福利事业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老人实现“老有所养”,被省内外专家誉为“浙江式养老”。

    农民也有“退休金”

    年过七旬的何金根老人忘不了那一刻:去年12月4日上午9时19分,作为我省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首位受益者,他领到一本鲜红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领取证,这意味着今后每月都可以领取60元“退休金”。

    如今,我省像何金根一样受益的城乡老人超过500万人,各级财政每年投入的养老资金逾40亿元。

    当时,国务院出台文件规定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让农村老人领取“养老金”。我省不但将国家规定的10%试点县、市扩大到全省所有县(市、区),还将城镇没有社会养老保险的人也纳入进来。只要年满60岁,不用缴费,从今年1月1日起,直接享受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至少60元,直至终身。

    几天前,记者再次见到何金根老人时,他刚从地里回来。“好日子还长着呢,我和老伴都争取活到100岁。”说这话时,老人笑得很灿烂。

    耄耋老人结连理

    在云和县,很多人羡慕一对老夫妻:他俩拿到大红结婚证时,都已年过七旬。

    今年82岁的孙月女和76岁的夏达高,均无儿无女,在敬老院里相识相知,喜结连理。他们是我省实施集中供养制度后,首对在敬老院成家的孤寡老人。

    “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敬老院,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家。”孙月女快人快语,老伴笑眯眯地看着她,一脸幸福地对记者点点头。

    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蔡国华说,从2006年开始,省政府把原用于农村五保机构建设的资金转为五保供养专项资金,用于补助五保对象生活、医疗和敬老院建设;2008年,省政府对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资金保障、医疗保障、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设置建设等作出具体规定;目前正通过设施改造提升,推动敬老院向乡镇养老服务中心转型,为全体社会老人和农村居家养老提供服务。

    居家养老更方便

    近日,兰溪市青松社区独居的90岁老人吴桂香,在一部特殊的电话机上按下一个标有“餐饮服务”的键。7分钟后,社区餐厅工作人员便给她送来热腾腾的饭菜,有笋片、炒蛋、西兰花,都是老人平时爱吃的菜。

    吴老太的老伴过世已有40多年,膝下只有一个女儿。老人过去曾住在一家公立福利院,尽管日子过得不错,但后来听说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办老人食堂,聘请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家政和卫生服务,她选择回来安度晚年。

    居家养老是城乡大多数老人的第一选择,对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经济困难、无子女或子女不能实施有效照顾的特殊困难老人,近年来我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制度,通过发放养老服务券,为他们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根据对老人身体状况的评估和当地财力,给予每人每月50元至400元不等的服务券。目前全省约有1/3的县(市、区)建立此项制度。到2009年底,全省有200多万老年人受益居家养老服务。

    ●到今年9月底,全省领取基础养老金老人达568万人,其中农村居民480万人、城镇居民88万人,已累计支付40.53亿元。

    ●“十一五”以来,我省先后投入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1亿元,建设福利院、敬老院1670家、床位17.6万张。到去年底,城镇“三无”集中供养率达99.1%,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95.5%。


    关键词:浙江养老百姓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