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千万买邻”的成语,讲的就是一个为与好邻居相邻宁可花上千万金的故事。而邻居和亲戚哪个更重要?这两者似乎并没有什么可比性。然而,一句“远亲不如近邻”却体现了人们传统观念中邻里关系的重要和不可替代。
在河东区就有一个人,在生活中真正诠释了“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老话。
“每天早上,我都会到‘大姑’家里去看一看,问问她今天想吃什么菜啊?我一会儿就要去市场。还得问她有没有什么事情需要我跑腿。”家住福泽社区“团结楼”的居民唐红就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地照顾、帮衬着一位肢体残疾的老邻居——今年65岁的王湘老人。
每天陪她说说话
天津人朴实,在中国诸多大都市当中,天津人可算得上是最实在的了。天津民俗专家张仲先生曾经说过,天津人是淳朴的,也就是这么一个淳朴的地方才能有着这么淳朴的居民。唐红可谓是特别淳朴的天津人。古道热肠地照顾残疾邻居几十年,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春节前的一个上午,记者来到了河东区福泽社区,敲开唐红和王湘合住的那个单元门,采访了故事双方的两个人。
刚见到王湘的时候,她躺在床上正在织毛衣。看见记者来了,热情地招呼着我们坐下,张口就说:“是来采访唐红的吧!你可要好好写写她,她可是个大好人。”王湘说的唐红,今年已经57岁了,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天津人,她与“大姑”王湘的关系还要从29年前说起。“我搬到这里来的时候,正在怀孕。孩子一会说话就管她叫大姑。您想想我闺女多大,我就和大姑住了多久。”唐红告诉记者。
29年前,刚刚怀孕的唐红一家人搬进了福泽社区“团结楼”,与王湘成为了一个单元里的邻居。“我们这房是伙单,整个房子也就70多平方米,我们一家住在这边算是一间半,‘大姑’王湘住在旁边。不过现在这种房子几乎已经没有了,简单说就是两家人在一个门里,卧室、厨房是各用各的,但是卫生间算是公用的。”唐红一边烧水,一边向记者介绍。那时候,她看到邻居王湘大姑,知道她两岁时,一场感冒发烧过后,她就不能站立了,终身残疾。看着她用双手拄着两个小板凳,拖着残疾的下肢行走时,大家心里都感觉很难受。“我刚知道大姑是下肢重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心里总是发酸。而且大姑的父母那时年纪也都不小了,很多事情他们做起来也都不方便。当时我就觉得,如果她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我们作为邻居,能帮一把肯定是要帮一把的。”
“大姑没有结过婚,10多年前父母去世后一直独居至今。她自己一个人住在屋里,生活上倒是还能勉强自理,可生活太难太寂寞了。”对于王湘的生活作息,唐红很熟悉。“每天都要去大姑那屋说会儿话,要不她多寂寞啊!”
2000年左右,“大姑”王湘的父母相继去世了,虽然兄弟们非常惦念她,侄子王磊经常过来照顾她。但是,日常的生活以及突发事情,哪怕侄子再孝顺也有些鞭长莫及。“从那时起,唐红一出去买菜,就捎带着帮我买点儿,慢慢地,做饭、吃饭也是两家人在一起了。”
王湘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就和一家人一样,他们孩子都是我看着长大的,说是两家人其实就是一家人,他们家所有的亲戚我都认识,我们家的亲戚唐红也认识。有时也有争吵,但就是没有红过脸,一家子怎么能真的较真?”简单的话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个不沾亲带故的邻居,做到这样真的不容易。
唐红说:“当我看到她时,我就决定要好好照顾大姑,可能就是缘分吧!别人都说麻烦,可我觉得她就在我身边,跟个亲人似的,不管她吃得下睡得着吗?”
家里吃饭离不开她
那时唐红夫妇还在上班,两口子工作都很忙,但唐红仍然坚持照顾“大姑”王湘的生活起居。唐红早上起床后,第一站就是王湘家。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然后做早饭,收拾屋子,和王湘一起吃完饭以后,再去上班。
“大姑啊,今天咱们吃什么?有没有什么特别想吃的,说一声啊!”王湘感动地说:“唐红每天都会问我,有什么想吃的没有。做好了饭也是拿到我的屋子里,大家一起吃。吃的都先放在离我近的位置。现在我的生活真的是离不开他们了。”
1997年,唐红和丈夫相继下岗,家里生活变得窘迫,需要靠低保来维持。之后,唐红找到一份保险公司的工作,刚开展业务需要经常往返于大港、塘沽等地,那时女儿才上初中,唐红的生活负担很重。即便如此,她也从未动过放弃照顾王湘大姑的念头。“我已经把大姑当成一家人了,我们有什么吃的,即便算不上好的,也不能少了大姑那份儿。孩子在外面买吃的,也要第一时间去问问大姑想不想吃。”
住在福泽社区已经差不多三十年了,唐红的菜篮子里每天都会特意买“大姑”爱吃的菜,她已经把“大姑”王湘当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家庭中的一分子。“金邻居,银亲戚”更是唐红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福泽社区只要提起唐红,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她。社区居委会的卢主任说:“唐红这一家子,对待邻居那真的是没有话说,谁要是摊上这样的好邻居,那可真是享了福了。”
“以前的条件比现在要差远了,那阵子我们两口子的收入加起来就1000元左右,孩子还小,吃饭确实困难。但就是这样,也是有我们口吃的,绝不会让大姑饿着。”唐红感慨地说:“现在生活条件比那阵子好多了,而且,大姑现在拿的各项福利也比以前高出了一些,这不从去年开始,大姑就非要每月给我们家200元钱,说是生活费。不要就不和我们一起吃了。你说一家人在一起吃饭,交嘛伙食费呢!”
王湘说起老邻居唐红对她的照顾,眼眶微微有些泛红,“我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了个好邻居每天帮衬着就是好。我每天也就织织毛衣什么的,有时觉得做得活儿不错,还给他们送过去点儿。要是没有他们,你说我可怎么办啊?”
回忆起这些年的点点滴滴,王湘觉得每件事其实都是小事,但是每件事情都让她感动。要是她想吃什么了,只要一句话唐红就给她买来。要是突然自己身体有什么不舒服的话,唐红总是第一个放下手中的活,跑出去给她买药。
“有一回我不舒服,就喊唐红过来,跟她一说,她连饭都不做了,立马跑出去给我把药买了回来。我要是有个头疼脑热的,她准在我身边。类似这样的事情真的是太多了,就是说都说不过来。”王湘说,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这位好邻居。
照顾邻居是全家的事情
“不要看大姑残疾,但是她的自理能力也是很强的。自己刷牙、洗脸、洗小件的衣服。那可是一个利索的人呢!”唐红说:“我就是在大姑有些干不来的事情上搭把手,这能有多难?”
平日里,唐红不仅经常替大姑洗大件衣服、做饭、照顾生活起居,每当夜幕降临时,唐红还总会到王湘屋里陪她聊天、收拾屋子。虽然王湘行动不便,她的家却永远都是干净整洁、一丝不乱的。有一次,王湘家中的自来水管坏了,唐红的丈夫知道后,立刻找工具把水管给修好了。要是赶上天凉时,唐红总是飞快地帮王湘找出棉衣,拿到跟前。
“以前家里没有暖气,她总是提前给我买好煤,安好炉子,每天还帮我倒煤灰、通烟囱,帮了不少忙。”据“大姑”王湘介绍,为了让她温暖安全过冬,唐红夫妇可是没少忙活。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是他们却从来没有抱怨过。
“你看这屋现在还可以吧,以前可是不行。没暖气的时候,到了特别冷的时候我就得去兄弟家住。那里虽然暖和,可住着怎么也不如自己家里方便不是?”由于身体残疾,王湘的身材比正常人都要矮小一些,家里的家具、电器还都是当年的老物件。“兄弟们对我都不错,他们孩子对我也都挺孝顺的,但是总去给兄弟们添麻烦,自己也是有点过意不去啊!”正因为如此,每年兄弟们要接她到自己家里过冬的时候,王湘总是“怕给兄弟添麻烦”。可留在家里过冬又要给邻居唐红添麻烦。唐红知道大姑为难,就劝她:“两边都是亲人,在哪边过都热乎,谁能嫌你麻烦呢?”
2007年,团结楼终于安上了暖气片,可以集中供暖了,也就是从那年起,王湘大姑每年都会在自己家过冬过年。“过年的时候,唐红全家都来我这边过年,有时加上他们家的亲戚,有时还要加上我们这边的亲戚,可热闹呢。”王湘最难忘的是除夕夜,唐红一家人来她家里过年,一起包饺子、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直到午夜12点钟声响起,楼外鞭炮声、屋内欢笑声,让她觉得特别温暖。
“以前有一句老话叫做‘金邻居,银亲戚’,要不是认识了唐红,我真不敢相信这是事实。我今年已经65岁了,我觉得我能够遇见这么一个好邻居,是我这辈子最值得高兴的一件事。”
又过年了,孩子一般欢喜过年的大姑,捧着热腾腾的饺子,看着唐红一家,又盼上春天了。到那时,树木开花了,朵朵鲜花儿缀满枝头,吐露出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好邻居唐红又会陪伴她漫步在林阴路上,沐浴在春风花香和暖暖的亲情里……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