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一部反映当代人养老问题的电视连续剧《老有所依》席卷多家省级卫视黄金档,引发了观众对于直面“养老困局”问题的讨论与思考。
2013年2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指出,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100万人。
据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北京户籍老年人口262.9万,并以每年15万人的规模递增。预计2020年户籍老年人口将超过380万人,北京将如何面对汹涌来袭的“银发浪潮”,又将如何实现 “老有所依”?
“养老困局”迫在眉睫 北京降低养老服务门槛
目前,北京市有养老床位8万多张,距离满足260多万户籍老人中4%入住养老机构的目标还有距离,即使是这样,依然面临入住率偏低的问题,大约有30%床位空置,有的养老院入住率甚至只有不到50%。与此同时,虽然养老床位空置率较高,可城区内的公办养老院和福利院却呈现“爆满”、“住不进去”等情况。
一面是老龄人口的飞速增长,一面是养老资源的分配不均与巨大缺口,“养老困局”迫在眉睫。10月16日,北京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养老服务列入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健全养老服务体系。11月8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本市养老机构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降低了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的门槛,对社会办养老机构,明确将按床位给予一次性建设资金支持,并上调床位补贴标准;社会资本愿意投资建设养老机构的,政府会优先支持其建设,未能完成(床位建设)任务的区县,将按每床55万元的标准上缴统筹建设资金。
根据北京市民政局福利处相关负责人透露的数据显示,到2015年,北京全市规划养老床位将达12万张,其中50%以上将是护养型床位。这些床位须收住不能自理,需专业照护的两失、高龄老人。这就要求公办养老院须优先收治身体条件经专业评估,确需入住养老院的失能、失智老人;其次收住高龄、独居、空巢老人。而对于民办养老院,应多收住高龄、独居、两失老人,也可按市场需求定位,建立可以满足经济状况良好的健康老人的高端养老需求,并完全实现市场化运作。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