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难题将制约发展
“目前成都新退休养老金在1700-1800元之间,在实际生活中这个数目显然是存在差额的,而且成都在整个四川省基本属于最高水平。”四川省老龄办调研处处长聂奎告诉记者,事实上,早在2004年对老年产业问题进行探讨之时,四川省也曾提出过通过“以房养老”来弥补养老金缺口的设想,不过,在对多位老人的调查中发现,与国外不同,“房产”在我国更被看作是一种“家庭财产”而非个人财产,“以房养老”需要将房屋进行抵押,在传统的“父业子承”观念下,多数子女并不赞同这样的形式。时至如今,这样的养老观念仍然占据着主流,能够接受“以房养老”的多是丁克家庭。
此外,聂奎表示,“在与本地金融及保险机构就‘以房养老’沟通时,同样出现了状况,我国推行的住宅用地70年使用年限是其普遍担忧的问题。人的寿命难以确认,当老人离世,机构对于抵押房屋进行回收时,房子产权年限往往所剩无几,折旧严重,存在低价或难售现象,面临赔本风险。”而在对开通养老贷款业务的中信银行[0.00% 资金 研报]客服人员做相关咨询的过程中,其也表示,“该业务目前主要针对青岛,而成都等其他区域尚不确认能否办理。”
“如果说,2004年我认为以房养老尚属可行,那么时至今日,我个人觉得其难度变得更大了。而增加其难度的关键点,就是对于房价的预期。”聂奎说道。
在“以房养老”取得成功的欧洲地区,房价数十年几乎没有变动。我国2004年房价尚属稳定,但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大热也令房价甚至房租涨势不断。在过热的发展下,泡沫隐忧也一直存在。这就在房价的评估问题中出现了分歧。聂奎指出,对于老人及其家人而言,房价上涨的预期令其担心吃亏,不愿轻易定价。对于金融机构,同样顾虑着如果房价出现下行,就有可能出现届时变卖房产所得资金不能补上欠款“缺口”的问题。
换房养老或为新思路
就在市场面对“以房养老”仍然心存疑虑的当下,现实也给予了其另一种新思路。回顾四川,去年10月,79岁的孤居老人李大爷和所在社区签订遗赠抚养协议,由社区出钱出力帮李大爷养老送终,大爷百年之后,把房子赠送给社区,这也被视为成都的首例以房养老。
此外,“换房养老”也成为一种选择。近日,年过六旬的刘女士就将位于府青路的一套大户型住宅变卖,到位于温江的光华新城买了一套稍小的新居。刘女士告诉记者,一方面,子女大了都有自己的生活,温江的自然环境比市区好,配套与交通也在逐步配建;另一方面,这一换之下,除去购置新房的50万,还有40多万的结余,可供未来改善晚年生活。
事实上,“以房养老”本质是银行、保险等机构的金融创新,作为建立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之外的个体养老选择,只是给符合相关条件的老人多一条养老的方式,作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更多的功能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在聂奎看来,“以房养老”不可能一蹴而就,包括房价评估标准及体系等细化的可行性配套措施,都需要政府牵头出台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这是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