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3-11-09 16:16:27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被指责: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双轨制”不赶快解决,只想着把事业单位当包袱推出去,不是变成“三轨制”吗?
         
        调整退休年龄还在探讨阶段就被抨击:不用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就业稳定的机关工作人员,当然想晚些退休;企业职工年龄越大就业越难,缴了那么多年养老保险费,都盼着赶紧退休领养老金呢!
         
        甚至前些年被屡屡叫好的“连续上调企业职工养老金”,在第九次上调的2013年也“不讨好”。企业职工说,机关退休金静悄悄涨一大块,企业养老金敲锣打鼓涨一点点。
         
        推进养老改革越来越难了吗?是公众的需求重点在变。制度安排严重缺失时,有份保障是最突出的需求;制度逐步健全后,提高待遇水平的需求会强烈起来;待遇达到基本水准,对公平的期望值会不断攀升。当公众对公平的期待上升到核心位置,此时推进改革,制度安排中不公平、不合理的地方就再也无法绕过。
         
        经过多年改革,容易改的、能获得普遍支持的差不多已完成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在社会保障领域,“双轨制”就是这样一个又明显、又难啃的“硬骨头”,必须拿出直面难题的勇气和全面详尽的破解方案。如果继续回避难点,希望再等一等,先推出一些其他方面的改革措施,哪怕出发点再好,恐怕都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更会让公众怀疑政府部门深化改革的勇气和诚意。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