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独居老人多无奈
这几天,从省城合肥市儿子家回到居住了60多年的老家天长市金集镇草西村,村民李庭贵心情别提有多舒坦了。半年前,在合肥市创办了一家电子商贸公司的儿子将李庭贵老汉接到城里养老,本想让辛苦了一辈子的老父亲享享清福,可住了没几个月,这个老庄稼把式憋不住了。“儿子、儿媳上班要到天黑才回家,想说说话愣是找不到人,出去逛逛吧,又怕摸不着回家的路,每天只能看电视,对着窗口发呆,说句不中听的话,咱住在城市的高楼里就像坐牢!”几个月下来,李老汉瘦了五六斤,再也熬不住的他便急火火地往老家赶。“还是住在咱‘土坯房’里自在,做做家务,到邻居家串串门,田地里、水塘边转转,比住城里强多了。”老李头不无感慨。
进城养老适应不了,一大把年纪留守在乡村,很多老人日子也着实不好过。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潮的兴起,农村“空巢”留守、独居老人日益增多,他们一部分既要承担孙子孙女的看护、照顾任务,另外又要面临天伦之乐的缺失,只能围着自己的“空巢”转悠,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
农村老人渴望“精神赡养”
家庭养老困难多、情况复杂,尴尬不断,就现在条件下,农村老人像城市老人一样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还不现实。
一来乡镇敬老院只收留“五保”老人。目前,安徽省天长市15个镇、街道都兴办了敬老院,但基本上只收留农村“五保”老人,绝大多数农村空巢留守、独居老人的日常生活主要靠自己打理,或老伴相互支撑。“家里有儿有女还进敬老院,会被乡邻们笑话的。”汊涧镇长山村魏炳友老汉就深有感触。
二来政府在养老服务中存在财力跟不上的问题。以天长市为例,近年来,该市按“集中居住、自行管理、自行生活”原则,各级政府先后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建成了17家农村敬老院,新建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新增床位1600个,现拥有床位总数2000个。目前,这17家敬老院正常收住“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85.9%以上,但与全市近5万的农村空巢留守、独居老人相比,其比例还不到4.5%。
再就是,虽然现在农村实施了新农保工程,但农村空巢留守、独居老人严重缺乏“精神赡养”。在闻名全省的文化之乡天长市郑集镇就建有一家中等规模的农村老人活动中心,专门为乡村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乡村里的“夕阳红俱乐部”,近年来,众多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都喜欢结伴在此吹拉弹唱,享受夕阳之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给老人带去快乐的“乐园”,也常常因管理人员接不上茬、运转及维护经费断档,存在关门之忧。
破解农村养老难
应走多元化、社会化之路
我国老龄事业发展薄弱环节在农村,如何破解农村养老难?笔者认为应从深层次找出路,走多元化、社会化之路。为此建议:
一是多方努力,共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要着力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建设,政府、社会、家庭都应真正重视农村养老问题,推动城乡老龄事业协调发展。政府应把公共资源配置的重点放在农村,公共财政应增加对农民养老保障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尽早实现免费为农村空巢留守、独居老人提供养老场所及老龄服务的目标。
二是探索多元化、社会化兴办农村养老机构。按照“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的模式,加快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多方鼓励、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大力培植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
三是必须加强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和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和福利制度,为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医疗等提供保障,尤其是要加强对失能、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照料和各项服务。同时,政府要适度加大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的报销比例等举措,让农村老年人能看得起病,真正拥有一个幸福健康的晚年。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