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总要经历生老病死,养老和殡葬是人生的最后两站。 “办好养老和殡葬改革两件事,既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所需。” 6月10日,温州市召开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深化殡葬改革现场推进会,深入推进养老和殡葬改革这两项温州民政综合改革的重点任务。
今年1月16日,国家民政部与浙江省政府签署共建温州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合作战略协议。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并以此为契机,提出建设“民政强市”,纳入“六城九市”联创范围,集全市各级各部门之力,联动统筹推进。5月,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民政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民政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为温州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温州市委、市政府清晰地看到,对于民间资本活跃的温州而言,养老事业的发展必须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才能解决养老服务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而对于殡葬改革而言,重点是逐步建设规范有序、专业化现代化的行业市场,加快民政事业转型发展。
今后,社会力量可“非禁即入”,以合作、合资、独资等方式举办养老机构。为了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温州市实行“三个首创”并举破解民办养老机构的“身份”难题:在全国率先制定民间投资建设养老机构项目行业准入审批管理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在全国首创实行年检、备案这一双轨管理模式,改变民办养老院无证无照的情况:还率先实行分类登记,将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作为民办事业单位登记。
今年6月,温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若干意见》(1+5)文件(以下简称《意见》),在土地规划、金融信贷、医养结合、人才培育、机构管理等方面进行政策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尤其在鼓励民办养老机构方面、在养老投融资体制上有不少破冰举措。
首先是引导各种所有制投资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意见》要求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引导各种所有制投资主体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推动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养老机构。积极吸引中国港澳台地区的资本及国际知名品牌养老实体以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兴办养老机构,尤其要大力引入中国台湾地区的资本和优质养老资源发展养老事业。引导宗教界和慈善公益组织参与、兴办面向社会老人的养老机构。引入保险资金发展养老设施建设。
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养老机构创新管理方式。长期以来,我国民政部门颁发《社会福利机构执业证书》的对象仅限于拥有50张床位以上的社会福利机构,少于50张床位的民办小型养老院长期处于没证没照没人管的脱管地带。针对这种情况,温州首次提出对养老机构进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对于取得《社会福利机构执业证书》的养老机构,照样由民政部门实行年检制;而对于其他符合社区养老机构条件设立并取得《社区养老服务证书》的养老机构,实行属地管理,采取备案制,由所在乡镇街道负责管理。这样,就解决了小规模民办养老机构的身份和管理难题,最大限度地激活了民办养老市场。
此外,温州市也在土地规划、税费优惠、财政补奖、投资权益等方面全面“发力”。如温州市率先允许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投入建设农村养老机构;率先明确依法登记的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出资财产属于出资人所有,在扣除举办成本、预留单位发展基金以及提取其他有关费用后,允许提取合理回报;率先打通“公办”与“民办”、“养老”与“医疗”的通道,今后专业人员可以自由流动,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养老机构的人才问题。
温州市还将金融创新手段引入养老,整合福利彩票公益金等专项资金,通过政府平台引导基金的运作、融资,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养老项目。今年下半年计划开工的温州市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就由温州农投集团作为业主,融资10亿元建设。
“如此一来,温州市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有钱可以建,财政资金更集中地用于护理型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等建设和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文件主要起草人说。
引导殡葬市场,转变殡葬习俗
推动殡葬改革在当今温州乃至全国都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必要。温州民政部门的同志给笔者算了这么一笔账:温州每年死亡人口约4.5万,如果都采用传统的椅子坟葬法,以每座椅子坟占地15平方米计算,每年将浪费土地约67.5万平方米(1012亩)。按每座椅子坟5~10万元测算,这项费用每年将给全市老百姓带来约22.5~45亿元经济负担。对中国而言,传统的殡葬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也给国人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当然,传统‘厚葬’的殡葬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除了堵‘陋习’之外,还需要长期的文化和政策引导。”温州民政局负责人介绍。
首先是坚持“堵陋习”。温州市委、市政府意识到,禁止新建私坟是青山白化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私坟新建禁不住,青山白化治理只能是一个积重难返的过程。对此,温州以建立考核考绩体系为抓手,全面推行禁新工作,坚决禁止新建私坟。同时,着力在源头上加强监管,创新推行骨灰跟踪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城乡社区平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积极探索社区社会组织开展骨灰跟踪管理,及时掌握骨灰的去向,发现和阻止违法违规修建私坟事件的发生。目前,这一工作方法已在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和瑞安市、文成县、泰顺县全面实行。
在堵“陋习”的同时,温州各地按照公墓姓“公”原则,加快87座公益性公墓建设进度,采取边建设、边投入使用的创新方式,实现公益性公墓建设按基本价向社会提供,来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安葬需求。同时不断拓展殡葬惠民便民政策及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推行“生前契约、墓穴预购、死后无忧”新型殡葬服务,实现公益性公墓按成本价向辖区居民提供,满足城乡居民公墓公共产品服务需求。
在“四边三化”专项行动如火如荼展开时,坟墓生态化改造也呈现强力推进态势。温州市加大对现有私坟进行生态化改造,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山体植被、保护自然环境。据统计,截至5月底,温州全市已完成“四边区域”坟墓生态化改造1.7万多座,占“四边三化”生态化改造任务总量的37.8%。各地各部门紧盯“四边区域”无坟化目标,计划到年底实现“四边区域”坟墓生态化改造率100%。
近年来,温州市还大力推进殡葬产业社会化发展,搭建对台殡葬事业发展交流合作平台,建设集临终关怀、殡仪服务、生态陵园和职业培训于一体的殡葬产业,以此大力弘扬殡葬绿色生态文化,倡导推广树葬、塔葬、壁葬等节地葬法和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实现殡葬与生态建设和谐发展。
今年下半年,温州市将全面启动试点工作,采取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参与的方式,由社区社会组织承接临终关怀、办丧殡仪服务,以及骨灰跟踪源头治理、“禁新改旧”监管巡查等一条龙服务功能,实现在社区帮助引导群众文明办丧,把殡葬管理服务的职能下放到社区,形成由政府引导、组织,由群众自治的社会新机制,推进殡葬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