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3-06-06 17:15:11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迈进,养老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大部分人选择居家养老,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专业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养老。最近,记者走访了首府多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室发现,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室在近年来的摸索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调查一】

    托老所需求大数量少

    5月7日,记者来到玉泉区大南街街道办事处。据党政办主任刘娜介绍,大南街辖区内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342人,占辖区人口11%。“我们辖区共4个社区,其中友谊社区和小西街社区有日间照料室。

    其他两个社区目前还没有。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很大。以友谊社区为例,粗略估算他们的日间照料室已经接待老年人4000多人次。其他社区的一些老人,有的还不住在大南街辖区,也会到那里去接受服务。”刘娜说。

    5月9日,记者又来到新城区东街办事处。办事处主任云振英说:“东街辖区内共有45000多居民,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40%以上,约20000人。辖区内许多老人经济实力较弱,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成了大部分老人的选择。这样一来,就加大了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

    既然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很大,那么首府地区社区日间照料室的数量如何呢?记者随机选了4个街道办事处的24个社区进行了调查,其中只有7个日间照料室。

    呼和浩特市民政局社区办主任闫峰告诉记者,截止2012年底,呼和浩特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36.29万,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5.7%。全市共有270个社区,其中市区231个,旗县39个,目前已建成日间照料室26个。

    【调查二】社区养老受欢迎

    5月8日,记者来到友谊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室。这是一排80多平方米的平房,共4间屋子。两间用来做理疗保健,两间是宿舍。理疗师刘女士正在为一位老人做按摩。友谊社区的高慧英老人,今年70岁,是这里的常客。她对记者说:“子女平常不在身边,呆在家里很闷,所以我经常到这里来。刘老师人好,热心又幽默,我们和她相处非常融洽,我是不愿意去养老院,就愿意来这里。”

    在理疗室旁边的宿舍里,住着一位81岁的老人靳福成。他告诉记者,自己没有老伴和儿女,在这里已经住了一年多了。白天出去溜达,平时自己做饭。他说:“养老院里不自由,不让随便出去溜达。还是这里住着习惯。”

    在小西街社区,这里的日间照料室功能比较多。据了解,首府第一家社区老年大学(即内蒙古老年大学小西街社区分校)就在这里。今年78岁的老人刘俊杰,是这里已经结业的学员之一。5月14日下午,记者见到了刘俊杰。他说:“我学的专业是园艺和养生保健。老师给我们讲怎么养花,怎么养生,怎么吃更健康……我在这里学了不少东西。社区对老年人的照顾非常细致,连我们上课用的本子和笔都是社区给发的。老年人能上大学,过去我连想都不敢想。这说明国家的政策好,关心照顾老年人。”刘俊杰老人很健谈。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社区日间照料室虽然目前数量少,但却受到许多老年人的认可和欢迎。不少老人表示,在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以及社区养老等各种方式当中,他们更愿意到社区来,因为离家近,很自由,而且没有经济负担。

    【调查三】办出各自特色

    社区日间照料室,顾名思义,是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和服务的场所。有居民把它称作托老所。但是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各个社区的日间照料室并不相同,在这两年的摸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友谊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室,老人可以免费做康复理疗。大南街办事处党政办主任刘娜说:“友谊社区最早建立了日间照料室,该日间照料室主要为辖区老年人提供休息、聊天、娱乐场所,以及为老人开展日常保健理疗服务。这也是社区里老年人的所需。”

    在小西街社区日间照料室,记者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这里的活动场所很大,还设有休息室、老年活动室、厨房、社区老年大学等。部分场所还在装修,近期将投入使用。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娜告诉记者:“我们辖区内50周岁以上老人占19%,多数老人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空巢家庭有68户,但是90%以上都有退休金。老人们不需要为生计发愁,所以他们在文化、知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就会多一些。我们社区的日间照料室也更侧重这方面。最有特色的就是社区老年大学,共设有书画、电脑、园艺、养生保健等6个专业。现在已经有200多名学员,其中26人已经结业。”

    5月8日,记者来到兴安南路社区的日间照料室。社区居委会主任程建玲说:“我们社区的日间照料室更注重戏曲文艺方面的服务。办事处对此非常支持,还资助我们买了不少乐器。还有那个聊天室,老年人有个什么家长里短,或者心里憋屈需要倾诉,我们会在聊天室和他们聊天。虽然比不上专业的心理咨询,但我们也在尽力去做。”

    【现状】在摸索中前行

    在谈到首府地区社区日间照料室的现状时,呼和浩特市民政局社区办主任闫峰说,社区日间照料室是社区养老服务更精细化更人性化的标志。自治区从2011年开始启动日间照料室的建设,之前并不存在对社区日间照料室进行投资或者有政策上的要求。由于发展的时间短,目前首府地区日间照料室的发展从整体上讲还处于初级阶段。每个社区对日间照料室的理解并不一样,全国其他城市的日间照料室也都不一样,到底日间照料室该如何定位,它的功能是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也没有统一的认识。现阶段我们能做的就是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探索道路。

    【困难】资金匮乏场地受限

    首府地区社区日间照料室的出现和发展时间并不长。许多街道和社区的负责人在向记者介绍经验的同时,也讲述了他们这几年来遇到的问题和难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资金不足。社区日间照料室的运行维护需要不断的资金支持,同时他们向居民提供的服务又是免费的,这样,资金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小西街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娜说:“日间照料室的装修,配套设施的购置,物资的补充,还有水电暖,都需要钱。我们社区800平方米办公和活动场所,一年光取暖费就得小2万,再交了水电费,社区一年的经费就所剩无几了。如果没有办事处的支持,光靠社区根本无法承担。”

    第二是场地缺乏。大学西路办事处社区办工作人员萧静告诉记者:“我们辖区内场所有限。大学西路这块地方寸土寸金,有的社区连自己的办公场所面积都受到限制,想找个几百平方米的地方来做日间照料室谈何容易。”在中山西路办事处辖区内,场地问题似乎更加突出。据办事处主任陈新宇介绍,中山西路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有3000多人,占辖区人口20%。“中山西路是首府最繁华的商业地段,商业面积82万平方米。在这块地方想找一个几百平方米的场所做日间照料室,根本不可能。”陈新宇说:“下一步我们打算争取一些社区的办公、活动用房,提供老年人日间照料、残疾人照料等社区服务场所。”

    第三是缺乏专业人员。例如友谊社区的日间照料室,有一个理疗师常年在那里。大南街办事处刘娜告诉记者,目前友谊社区的日间照料室规模比较小,如果规模再大一点,来得人再多一点,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在前进巷社区为老服务中心,这里有中医保健室,有一名保健师。“做保健的人多的时候,他的师兄弟也得来帮忙。”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玉龙说,“我们社区的为老服务中心共有7间屋子,除了中医保健室,还有棋牌室、书画室、休息室等等。这些场所的运行维护都需要人,而我们社区书记主任和工作人员全加起来才5个人。”

    第四是抗风险能力弱。东街办事处老缸房社区,有3个日间照料室,其中一个是办事处建的,还未投入使用,另外两个是居民个人办的。办事处主任云振英说:“社区日间照料室抗风险能力太弱了,老年人万一出点什么事,社区根本承担不了责任。比如说老缸房社区个人办的照料室,那里的负责人刘大夫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个老人在家心脏病发作,后来去世了,而犯病之前刚好去过照料室。这件事对我们触动很大,对刘大夫打击也很大。”当日,记者来到老缸房社区老年日间康复照料室,负责人刘大夫说:“社区里许多老年人生活孤单,没有人陪着说话,很可怜。我当初办日间照料室,也是想帮帮这些老人,起码让他们有个聊天的地方。但是办起来之后才发现,当初想得太简单。光房租一年就18000元,还有其他各项开支,都由我来承担。而且这里的风险和压力实在太大。”

    【探索】社区养老路子广思路宽

    对于如何办好日间照料室和提供养老服务,部分社区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那就是根据自己社区的人口结构、老年人现状以及社区自身能力,提供能够满足老年人需要的场所和服务。小西街社区李娜书记说:“我们社区的老年人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在知识文化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更多。如果我们将重点放在中医保健上,也许就没几个人愿意来了。”兴安南路社区的程建玲主任说:“大学西路辖区及其周边医院众多,居民就医的选择性比较大,所以在日间照料室就没有必要提供医疗服务。我们社区的老人喜欢戏曲文艺的较多,所以我们的日间照料室提供的服务也多以文艺为主。”

    呼和浩特市民政局社区办主任闫峰认为,养老的概念非常大,涉及的内容非常多。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分工是不同的,提供专业全面的养老服务,并不是社区的功能,而应该由专业的养老机构去做。

    社区能做的,主要是设立日间照料室和老年活动室。社区提供养老服务应该考虑两个方面。第一,居民的需求是什么。每个社区人口结构不同,老年人实际情况不同,需求不同,办起来的日间照料室也是不同的。第二,社区能为居民提供什么。毕竟社区提供这些服务还要受到场所、人员、资金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这两点相结合,日间照料室才有可能运行下去。

    【建议】搞好试点逐步推广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红艳认为,居民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特别大,但是从全国来看,社区日间照料室都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在现阶段,不能盲目地追求数量,否则一旦失败,会让居民和社会对这一事物失去信心,再进行扶持就很难了。应该先搞一些试点,分阶段小规模地进行探索,同时多向发达省区学习,等到经验丰富了再逐步在全市推广。在这期间,政府部门要积极地引导,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同时,解决资金、场地等基本问题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

    【记者手记】

    老有所养,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不变的愿望。在10多天的采访中,记者调查了社区日间照料室的现状,看到了街道和社区在这期间所做的探索和努力,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社区养老的期盼。我们希望也相信,社区日间照料室终有一天会发展成熟,社区养老服务也必然会使社区里广大老年人过得更开心,活得更舒坦。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