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平老人还在“回家”的路上,但即使他获得户籍,如何安度晚年仍将是个问题。记者了解到,山东省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不到30张,今后大量老人养老仍然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但仍在筹建中的居家养老机构,缺少国家鼓励政策,其合法身份还有待认可。
“穿针引线”者为何如此紧缺? 每天工作超10小时仍顾不过来
“刘奶奶75岁,每月只有400元抚恤金,我们给她制定花钱规划,150元买药、100元买菜……”
9日,在济南市市中区七里山社区,养老服务专职社工李国青忙得不可开交。李国青来自济南一家社工服务组织。2011年,她与另一名同事来到七里山社区,开展了名叫“快乐老家”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在济南市,这样的项目组织还有7个。这个由民政部门出资、社区街道出场地的项目,在两年内为辖区几乎所有老人完善了“紧急呼叫”电话,建立了13个老年互助组织和300多人的老年网络群,并由香港中文大学支持,在社区开办各种便民活动。他们甚至正在争取省立医院到七里山社区“医院入户”,方便老年人就诊。
不过,在整个七里山社区9万多居民当中,这样的独居老人有1242名,占全部老人的28%。其中,65岁到89岁之间的老人占大多数。但2013年,七里山小区的专职社工减至只有李国青1名,她全年的活动费用和自己的工资只有5万元,另外有四五名临时社工和志愿者帮忙。李国青说,他们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即便如此,有的老人,一个月也只能去看望三四次。
“现在邻居我们都不认识,平时只有李社工联系大家。”63岁的安继祥老人说,如果没有社工“穿针引线”,大家很难实现互信互助。
但李国青坦言,社工只能在组织和心理上给老人归属,无法代替医疗、家政等服务机构的职能,如今他们面临的问题便是,想要给老人找个护理员,甚至家政服务员,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培训机制是否该完善了? 高级养老护理员全省仅190人
去年底,我省出台《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其中鼓励发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配餐送餐中心、家政服务公司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实体,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专业化服务。
济南市民聂建立“参照”政策,在济南筹建了第一家上门养老服务机构。聂建立说,上门养老服务,包括给老人泡脚、按摩、推拿,给卧病老人喂流食、插导管,甚至为老人做家务。不管是健康老人,还是失能老人,他们都有专门的护理人员登门照顾。“一个小时36元,论次也可以,一个月十来次,也就是四五百元。”
但是在网上“贴出”招聘启事以后,他却发现很难找到既有行医资质,同时还能提供家政服务的护理人员。
济南市阿里山老年公寓负责人刘美吟告诉记者,持证上岗与非持证上岗的护理员在护理技术上存在很大差别。“专业护理师,就是高薪也很难聘到。”
我省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1500万人。但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苏道义告诉记者:“去年有养老高级护理员资格的人全省只有190人,今年我们打算培训300人。培训机构我们还在选择,鉴定机构还未批下来。”
苏道义说,按照省、市、县三级分别培训高级、中级、初级养老护理员,如果区县一级没有培养出初级护理员,那么中级、高级护理员培训势必受到影响。而这成为现在护理员稀缺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