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差异一直存在,也就是现在人们非常关心的养老金双轨制问题,企业养老金大部分不超过2000元。
“企业退休人员热热闹闹几百元、机关退休人员不声不响几千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曾直言这种说法虽不完全准确,但也反映出这种差距确实存在。
他所言的差距,主要由养老金双轨制带来。
5月6日,从接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士处了解到,不同养老制度并轨是未来的改革大方向,但由于前期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在个人缴费、职业年金、支付水平等机制上没有理顺,改革迟迟难以真正启动,使得决策部门对养老金并轨改革更为谨慎。
不同群体养老金水平拉大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表示:“从覆盖面看,企业养老金覆盖率还较低;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也类似,很多居民有遗漏。值得注意的是,四类养老保障体制差别较大,公务员最高,事业其次,企业较低,居民养老刚开始。”
据李实和研究团队调查统计,公务员的养老金根据工资水平确定,一般而言,公务员养老金在4000元左右;同时地区之间差别较大,东部地区公务员养老金明显高于西部。事业单位比公务员低20%—30%,企业养老金大部分在1500—2000元左右。
“当然,各个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大城市会高一些。”李实说。李实团队通过研究发现,最近几年,不同群体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差别越来越大。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指出,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间的待遇差距呈拉大趋势。对于不断扩大的养老金差距,李实称,主因在于不同群体区别的养老体制安排,相互之间缺少系统、一致的设计。
事业单位试点无果
养老金双轨制下带来的不合理分配,每年两会都有不少专家学者以及代表委员呼吁改革。 对于各界反映强烈的问题,相关改革也曾启动。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
但五年过去,尚无一个省市出台完整的实施方案。
今后对于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进一步推进,郑秉文建议,事业单位改革要真正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以职业年金为补充,改革后的待遇水平不降低,这样才能调动事业单位积极性。同时,他还主张事业单位和公务员一起改革。
不过,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并不容易,早已建立多年的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到今天仍然障碍重重。有能力建立企业年金制度者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短期内很难有能力参与进来。故此,原本为提高企业职工退休收入的企业年金制度,背上了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的罪名。
自2005年起,我国连续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2012年调整后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721元,与2005年调整前相比较,企业退休人员的总体待遇水平翻了一番多。
并且这种调整主要依靠财政投入,根本性调整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人社部数据显示,各级财政对养老金的投入从1998年开始的20亿元,到2012年已经增加到2000多亿元,20年间增长一百多倍。
呼吁并轨缴费机制
“如果并轨一体化,则不管哪个群体,都应该采用个人缴费与单位缴纳相结合的模式,国外不管是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雇员,都需要个人缴费。今后如果养老金缴费纳入统一的制度平台,建立个人缴纳和单位缴纳的制度,国家财政就应该拨付一部分养老金进入缴费平台。”李实称。
在很多国家,居民到了退休年龄,不管过去工资高低,只要满足基本缴纳年限,都有权利领取到基本养老金,不同人群之间不会有太大差别。“但由于涉及利益问题,短期内想打破利益分割局面还比较困难。”李实认为。
采访中有专家认为,中国养老金并轨难度最大的,还是养老保障水平较高的体制不愿纳入较低的体制中。换言之,也就是如何激发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改革的积极性。
“如果不同制度并轨,必须解决养老金支付水平‘就高’还是‘就低’的问题,如果‘就高’,无疑会增加企业负担,如果‘就低’,公务员的养老金会大大缩水,可能形成改革阻力。”李实表示“现实情况却是,高的不愿意下来,低的上不去。如果缴费标准能够实现一体化就已经很不错了。”李实认为,最终要在养老金支付水平上达到相对公平的状态,还是比较难的。
养老金改革应该朝着一体化的方向迈进,缩小不同群体间的差距,已成为社会保障领域的共识。
李实称,从这个角度讲,未来几年,政策制定需要设法提高企业和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限制公务员养老金标准增长。
“目前公务员养老保障水平已经相对较高,如果继续过度增长,对未来财政支付会形成压力。”李实直言。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