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3-05-06 22:14:13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笔者发现,身边的不少朋友都认为“我们还年轻,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现在就准备养老,不着急。”还有不少朋友想的则是“我工作单位好,有社保,到时候国家不可能不管,实在不行,还有儿子,养儿防老一样好呀!”当然还有一些朋友谈到养老想得更多的是要通过买房来实现养老……

    统计下来,不着急养老的、没有闲钱养老的以及通过国家、房子、孩子养老的观念颇具代表性,而从养老理财的角度来看,这三种观念都有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特点,如何才能扬长避短,笔者认为:

    其一,养老规划一定要趁早,越早规划越能享受时间的复利以及财富的累积效果。

    举一个例子,美国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Steve从20岁工作开始,每年将2000美元存入他的IRA退休账户,存了10年后不再追加资金到该账户中。Bill等到30岁时才开始作退休规划,但是之后每年也存入2000,坚持到65岁退休为止。假设两人的投资每年均成长百分之十,65岁的时候,Steve的账户超过100万元美元,Bill的账户却只勉强超过60万美元。10年的投资胜过35年,这就是复利的神奇之处,同时也说明养老规划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不能因为觉得资金小或者短期内收益不明显而中途放弃养老计划。

    其二,每个人都要掌握生命周期收入、支出曲线的一些基本特征。

    在养老问题的统计中,很大一部分人群认为自己未来收入能够持续提高,短期不急于养老,但结合生命周期收入、支出曲线的相关研究结果来看,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收入随着其事业进入上升期而不断增长,当增长到奋斗期顶部时,伴随支出的增加以及精力及能力的衰退,收入会呈现下降趋势,并一直延续到退休生活,换言之绝大部分人群的收入在其工作年限中有着中间高、两头低的“钟形曲线”

    特征,这也意味着如果我们的养老理财要贯穿职业生涯之中,“以高补低、以丰补歉”是养老理财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我们既不能嫌弃初入职场收入低而不急于理财,也不能够一味幻想自己的职场生

    涯只升不降,未雨绸缪才是“王道”。

    其三,养老是个综合的事情,过于依赖某一种或某两种方式来养老,其隐含的风险都不能小觑。

    笔者结合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65岁及以上来年人口主要生活来源的构成中,依靠失业保险金的比例为50%,通过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占比25%,通过离退休金、养老金收入的占比12%,而类似通过住房养老等财产性收入占比仅1%左右,从这个数据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社保制度建设并不完善,单纯依靠国家养老很难实现富足养老目标,而通过子女来养老,对于当前人口结构来看,“421”为主的家庭意味着子女未来的抚养压力很大,当我们成为老人家的时候,都不希望给子女增添负担吧,而关于住房养老,目前来看对大多数人而言还仅仅是一个梦,故而,养老理财更需要多方面、多渠道、多种手段来实现。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