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3-04-07 13:12:48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部分,并且农村老人大部分并没有企业退休养老金,这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更需要得到重视。随着农村人口入城打工的情况越来越多,农村的老人大部分成为了留守老人,使得农村老人居家养老成为了难题。
         
        ◆全国留守老人今年将突破一亿,大部分在农村。在“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下,子女是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近些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家庭养老的基础受到了动摇
        ◆农村留守老人有三怕——“怕生病、怕过节、怕花钱”。张诗庄村有7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要是患个急病,连找个年轻人送医院、照顾的都找不到
        ◆有子女的农村留守老人不符合进敬老院的条件,一下掉进了家庭养老和政府养老的空当,而把他们都推给民办养老机构也是不现实的,这在各地都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村里自建敬老院,后续运转是大问题。孔堂村2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在村里的老年公寓集中居住,村里聘不起护士、厨师,只能让老人们自己照顾自己
         
        聊城市东昌府区是全国种粮大县之一,全区农业人口70多万人。近年来有18万青壮年外出务工,有近9万名60岁以上的老人留守在农村。东昌府的现状,是我省乃至全国很多农业地区的缩影。记者在该区深入采访,发现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已到了令人堪忧的境地。
         
        孤独地守望家园
        4月4日一早,在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高马村,81岁的马兆令起来做早饭。煮点面条,打2个鸡蛋,切点香菜,一顿饭就打发了。“一个人好凑合,中午就炒点土豆、萝卜,喝完胡辣汤,吃个馒头;晚上烧点稀饭,吃中午剩的菜,有时候干脆就不吃晚饭了。一月花不了100元。”马兆令说。
        剩下的面条汤水喂狗。院子里的大花狗见了主人,尾巴摇得欢。马兆令拍拍狗的脑袋,有些伤感地说:“一家七八口人,孩子们都在外面打工,几个月回来一次。就我自己在家,只有这条狗和我作伴了。”说着,他掏出一个手绢擦泪。
        马兆令住在临街的一间房子里,摆着一张八仙桌,一张单人床,一个破旧的彩电,上面蒙着一层灰尘。看电视是马兆令的主要消遣。墙上贴着马兆令写的毛笔字。“我写毛笔字几十年了,现在眼睛不行了,戴550度的老花镜,再加上放大镜,才能看清写,写不好了。粗细看着正好,实际上写细了。”
        马兆令的颈椎不好有四五年了,经常头晕、腿没劲,在进行针灸加贴膏药治疗。他担心的是晚上如果有了急病,没人送医院,“就只有等死的份了”。
        吃完早饭,马兆令推着一辆旧自行车,到父母坟前上坟。濛濛细雨中,在父母坟前,他又一次落泪了。烧完纸钱,他指着麦田说:“家里还有四五亩地,前几年我还能侍弄地,现在我也干不动活了,浇地时就来看看垄口。”
        在东昌府区梁水镇张诗庄,69岁的江庆文说:“孩子在延安打工,离得远,俺老两口就怕生病,把孩子叫回来,怕耽误他的工作。有个头疼脑热的就硬扛着,实在受不了再找邻居帮忙。我患有脑梗塞,老伴有脑血栓,风湿性关节炎,平时就老两口互相照应着。农村留守老人有三怕‘怕生病、怕过节、怕花钱’。”
        张诗庄党支部书记江崇峰说:“俺村533口人,200多口子出去打工的,干农活的只剩下老年人了。村里有7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要是患个急病,连找个年轻人送医院、照顾的都找不到。集体没有积累,从物质上给老人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搞文体活动搞不起来,给8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10斤鸡蛋,已是尽了最大努力了。”
        
        居家养老模式亟需改变
        东昌府区老龄委主任丁辉介绍,在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下,子女是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近些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外出子女无法为留守父母提供经常性的照料和关怀,一些外出打工的子女又面临着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的问题,对于赡养老人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家庭养老的基础受到了动摇。
        单一的“家庭养老”已不适应农村的变化,但新的养老模式还不健全,这是各地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东昌府区,政府投资建设了6处乡镇中心敬老院,1处爱心福利院,但只承担照顾、供养农村鳏寡孤独老人的责任,对有子女的农村留守老人来说,不符合进敬老院的条件。由于大部分农村没有集体积累,无法在村里为留守老人建敬老院,即使建起来,因为没钱,后续的管理、运转费用又是大问题。
        民办养老机构能否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东昌府区有13家民办老年公寓,来自农村的老人很少。在桃源山庄老年公寓,经理许清玉说:“现在我们这里有65位老人,农村老人只有20位。农村老人不进老年公寓,一是思想观念转不过来。二是经济问题。每月费用需要800元乃至更高,如果孩子不出这个钱,靠老年人自己很难负担。”
        从民办养老机构自身来说,发展也面临制约。记者调查发现,民办养老机构多是租赁地方开办,档次不高,只能解决老人的基本养老问题,保证吃饱、穿暖、住好。娱乐、休闲、交流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很难满足。
        张诗庄党支部书记江崇峰建议:在村集体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结合新农村建设,可以在村里建起老年公寓,产权归集体,将村里的老人集中起来居住,可以相互聊天、相互有个照应。
        东昌府区柳园街道孔堂村,2003年就在村里建起了老年公寓,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居住,并每月发50元的生活费。村文书孔令臣介绍:“村里有2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居住,生活自理,村两委干部轮流在这里值班。我们曾经尝试过办食堂,运转了几个月就不行了,没钱。烧锅炉供暖,烧不起,也停了。我们估算了一下,如果聘护士、厨师,按正规老年公寓的模式运行,一年至少需要10万元,村里负担不起,只能让老人们自己照顾自己。”
        78岁的逯焕斌,已在这里住了10年。他是聊城曲艺八角鼓的传人,聊城大学的学生有时来找他听八角鼓,让他觉的很充实。逯焕斌的房间里,锅、碗、瓢、盆、菜板等生活用品凌乱地摆放着。他的老伴在院子里做晚饭,烧捡来的柴禾煮粥,不炒菜了,晚饭吃馒头就豆腐乳。“就一个小锅,熬粥不炒菜,炒菜不熬粥。我没有对头牙了,硬菜咬不动,有点臭豆腐、豆腐乳就行。”逯焕斌咳嗽着说。
        孔令臣说:“俺村在2004年,60岁以上的老人不到30位;现在有46位,村里的老人越来越多,村办老年公寓是农村养老的方向。村里办老年公寓,有扶持政策,但执行时缺少连贯性。我们想吸引社会资金高标准改建老年公寓,向社会开放,增加收入,形成良性循环,但不知道如何跑手续,卡住了。”
         
        多方互动呵护留守老人
        为了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东昌府区进行了探索。
        在朱老庄镇南杨集村,70多岁的留守老人杨继昌,来到村养老保险信息自助服务终端系统前,拿卡往“POS”机上一刷,他本月的60元养老金便取了出来;他把手掌在信息平台上轻轻一放,自己的养老保险信息一目了然。他高兴地说:“养老金随到随取,这些钱基本够花的,能多买些肉蛋吃了,不用给孩子伸手要了。”
        2009年,东昌府区成为全国新农保首批试点县区,并将银行服务终端直接设在了村里,设立了875人的村级协理员队伍,给老人提供新农保领取等各方面的帮助。新农保虽然保障水平还比较低,但已能解决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问题。
        “收缩压:160,舒张压:105;血糖:8.7……”在道口铺街道卫生院,打开高马村村民高文国的健康档案,只见血压、血糖、甘油三酯以及胸电图、脑电图等各项检查结果清清楚楚。“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医生说了,幸亏发现得早,还好治疗,这卫生院给俺免费查体真是太好了!”72岁的高文国,拿着自己的化验单说。在东昌府区,在新农合全覆盖的基础上,凡是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都能够接受免费的体检服务,检查之后的数据,都会建立一个详细的健康档案。老人一旦有个头疼脑热,都能有据可查,并得到及时的治疗。
        如何能让留守老人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生活幸福喜洋洋,小康路上笑哈哈;二层小楼宽敞亮,笔直马路洁净美……”每当夜幕降临,梁水镇冯庄村文化大院里灯火通明,20多个留守老人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倾听村里豫剧团编唱的段子。
        该区建设了240多个农村文化大院,120多个农家书屋。同时积极组建文艺队伍,成立了作家、书画、民间艺术等8个协会,目前全区农村有400多名“乡土艺术家”、263支文艺队,其中留守老人占到60%以上。
        如何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日常照顾?城市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的做法可资借鉴。高唐县鱼丘湖街道蓝山社区,于去年11月,建立了“空巢老人日间照料中心”。该中心设施齐全,可为老人们提供集保健、学习、健身、娱乐、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社区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早早地来照顾老人。同时,社区还成立了志愿者队伍,经常来陪老人聊天,提供医疗帮助和康复护理等。40多位老人天天在这里乐呵呵的。
        有条件的村可以建立类似的日间照料中心,对留守老人进行照顾。丁辉认为,未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该建立在家庭、村(社区)、政府三方面互动合作的基础之上。政府应当担负起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培育村(社区)组织,协调村(社区)和家庭建立多元合作的养老保障体系。让留守老人安度幸福的晚年。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国家的基础建设时首要的,当然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使更多的农村留守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顾。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